[实用新型]非接触旋转式激光雷达云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26502.3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07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徐韬;李志彬;陈丹;王磊;邹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楼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81 | 分类号: | G01S7/481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杨志廷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激光雷达 无线供电 非接触 旋转式 云平台 非接触式 中轴 摩擦 激光雷达技术 本实用新型 发射组件 固定底座 激光通信 接收组件 使用寿命 通信方面 旋转平台 顶盖 接触点 可转动 减小 供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接触旋转式激光雷达云平台,属于激光雷达技术领域。固定底座、第一中轴、无线供电发射组件及顶盖为固定部分,旋转平台、无线供电接收组件及第二中轴为旋转部分,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及第三轴承可转动的连接。该非接触旋转式激光雷达云平台,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的接触点为三个轴承,固定部分向旋转部分的供电采用了非接触式的无线供电,通信方面采用了非接触式的激光通信,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平台在高速旋转中造成的摩擦,关键部分没有任何接触所以不会造成任何摩擦,从根本上能极大的延长了使用寿命,增强了平台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雷达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非接触旋转式激光雷达云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的发展日趋成熟,其对车载激光雷达传感器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严苛的使用环境中,需尽可能的提高激光雷达的稳定性。但是传统的激光雷达由于其需高速旋转的特性,容易造成器件的磨损,使用的寿命和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
现有的激光雷达存在以下缺点:
①、采用机械式滑环作为信号传输方式的激光雷达存在体积重量大、寿命短、噪声大、可靠性差等缺点;
②、采用电磁感应线圈的信号传输方式存在数据传输率低、结构复杂、需要特殊芯片等缺点,不适用于大数据流传输;
③、无线通信中若采用了常用的无线通信协议如wifi,则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容易出现丢包、掉帧等现象,而且目前无线频段开放频段较少,目前运行在开放频段的设备较多,其电磁环境相对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非接触旋转式激光雷达云平台,结构合理,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的接触点为三个轴承,旋转平台部分的供电采用了非接触式的无线供电,在通信方面采用了非接触式的激光通信,减小了平台在高速旋转中造成的摩擦,提高了使用寿命,增强了平台使用的稳定性,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旋转式激光雷达云平台,包括固定底座、第一中轴、旋转平台、无线供电发射组件、无线供电接收组件、第二中轴及顶盖;
所述第一中轴与所述固定底座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中轴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嵌设有第一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所述旋转平台套设于所述第一中轴的外部,所述旋转平台与所述第一中轴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旋转平台与所述第一中轴之间设置有电机定子和电机转子,所述电机定子与所述第一中轴连接,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旋转平台连接,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无线供电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组件位于所述旋转平台与所述固定底座之间,所述无线供电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组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无线供电发射组件与所述固定底座可拆卸的连接,所述无线供电接收组件与所述旋转平台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第一中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顶盖通过第三轴承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旋转平台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中轴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内嵌设有第二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所述第二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与所述第一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相对设置,当所述电机定子通电时,所述电机转子相对于所述电机定子转动,能够带动所述旋转平台相对于所述第一中轴转动,以使所述无线供电接收组件相对于所述无线供电发射组件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移动的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靠近所述固定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一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位于所述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通信用激光发射接收头与所述第一中轴过盈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楼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楼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265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数字控制的智能自动频率控制设备
- 下一篇:一种污水排放溯源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