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27211.0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1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库才旗;陈志耀;刘晶;谢新生;闫晓玲;黄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E05D3/02;E05D5/02;E05F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门 铰链板 扭杆 支架 关门助力机构 本实用新型 关门过程 铰链总成 第一端 汽车 第二位置 第一位置 方向一致 往复旋转 支架安装 助力作用 转轴铰接 延伸 转轴 车身 开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尾门和汽车尾门铰链总成,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包括第一铰链板和支架,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身上,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汽车尾门,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通过一转轴铰接于所述支架,且所述第一铰链板能相对所述支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旋转,以对应使所述汽车尾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汽车还包括关门助力机构,所述关门助力机构包括扭杆,所述扭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一致,且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固定,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扭杆对关门过程起到助力作用,用户可轻松地完成关门过程,操作方便,并具有结构简单及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下翻式汽车尾门有塑料尾门以及由钣金主体和塑料饰板组合而成的尾门。其中,塑料尾门一般无关门助力机构,如果塑料尾门尺寸小且重量在6.5kg以下时,塑料尾门关闭时需要用户施加的关闭力尚在接受范围内,但如果塑料尾门尺寸大且重量达到约19.5kg时,尾门关闭力可达到102N以上,需要施加较大的关闭力才可完成关门,关门操作不便,用户的使用体验度差。而由钣金主体和塑料饰板组合而成的尾门,重量较重,通常采用电动撑杆来开闭尾门,但是电动撑杆的结构复杂,成本昂贵,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汽车的汽车尾门关门操作不便及电动撑杆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尾门和汽车尾门铰链总成,所述汽车的车身后侧开设有开口,所述汽车尾门通过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铰接于所述汽车的车身,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包括第一铰链板和支架,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身上,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汽车尾门,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通过一转轴铰接于所述支架,且所述第一铰链板能相对所述支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旋转,以对应使所述汽车尾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汽车还包括关门助力机构,所述关门助力机构包括扭杆,所述扭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一致,且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固定,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间隔并对称布置,所述扭杆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的支架连接,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的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扭杆包括杆本体和分别对应连接在杆本体两端的折弯部和挂钩部,所述折弯部形成于所述扭杆的第一端,所述挂钩部形成于所述扭杆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折弯部呈U型,所述折弯部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的支架连接,所述折弯部的第二端通过一圆弧连接部与所述杆本体的第一端圆弧过渡连接;所述挂钩部呈L型,所述挂钩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杆本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挂钩部的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汽车尾门铰链总成的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扭杆的直径为5mm-6.5mm,所述圆弧连接部的半径不小于3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链板的第二端形成有弯钩状延伸部,所述弯钩状延伸部的开口朝向所述转轴,所述弯钩状延伸部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安装耳,所述安装耳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转轴的转轴孔;所述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弯钩状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上并能相对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转动,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均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身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27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