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78957.4 | 申请日: | 201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16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杜家坤;陈泓;李钰怀;张双;冶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5/18 | 分类号: | F02B75/18;F02B31/04;F02B23/10;F02M61/14;F02F3/26;F02F1/24;F02F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蔡光仟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槽 火花塞 缸盖 气缸 活塞 喷油器 螺旋进气道 切向进气道 射流通道 连通 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 燃烧热效率 涡流 喷射燃料 输入空气 稀燃模式 可活动 着火 发动 | ||
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缸盖、活塞、第一火花塞、第二火花塞以及用于向气缸内喷射燃料的喷油器,缸盖设置在所述气缸上,活塞可活动地设置在气缸内,缸盖上设有螺旋进气道和切向进气道,螺旋进气道用于向气缸输入涡流气,切向进气道用于向气缸输入空气,活塞靠近缸盖的端面设有第一燃烧槽、第二燃烧槽和第三燃烧槽,第一燃烧槽与第三燃烧槽之间通过第一射流通道连通,第二燃烧槽与第三燃烧槽之间通过第二射流通道连通,第一火花塞、第二火花塞和喷油器设置在缸盖上,第一火花塞对应第一燃烧槽设置,第二火花塞对应第二燃烧槽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能实现整体稀燃模式下可靠稳定着火,有效提升燃烧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的不断重视,探索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实现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是传统内燃机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长期以来,汽油发动机从化油器式发展到缸内直喷,甚至是高压缸内直喷,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显著升高,但从理论层面考虑,压缩比及混合气绝热指数无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基于此,高效汽油发动机的研究热点逐步向有效压缩比及缸内工质物化属性优化方面转变,汽油发动机稀薄燃烧过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一项燃烧控制技术。
现有的稀薄燃烧发动机,点火过程是影响其燃烧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汽油/空气混合气存在点火稀限的限制,混合气浓度越稀,所需要的点火能量越高,对传统火花塞运行可靠性提出了巨大挑战。虽然目前已有高能点火系统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其成本及维护费用远远高出传统点火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能实现整体稀燃模式下可靠稳定着火,有效提升燃烧热效率。
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缸盖、活塞、第一火花塞、第二火花塞以及用于向气缸内喷射燃料的喷油器,缸盖设置在所述气缸上,活塞可活动地设置在气缸内,缸盖上设有螺旋进气道和切向进气道,螺旋进气道用于向气缸输入涡流气,切向进气道用于向气缸输入空气,活塞靠近缸盖的端面设有第一燃烧槽、第二燃烧槽和第三燃烧槽,第一燃烧槽与第三燃烧槽之间通过第一射流通道连通,第二燃烧槽与第三燃烧槽之间通过第二射流通道连通,第一火花塞、第二火花塞和喷油器设置在缸盖上,第一火花塞对应第一燃烧槽设置,第二火花塞对应第二燃烧槽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三燃烧槽设置于所述活塞的中部,所述第一燃烧槽和所述第二燃烧槽沿着所述第三燃烧槽的周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切向进气道用于向所述第三燃烧槽对应的区域输入空气,所述切向进气道内设有第二进气门,所述缸盖上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缸盖,所述挡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进气门的下方,当所述第二进气门打开时,所述第二进气门的端部抵靠在所述挡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缸盖上还设有第一排气道和第二排气道,所述第一火花塞设置于所述螺旋进气道与所述切向进气道之间的所述缸盖上,所述第二火花塞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道与所述第二排气道之间的所述缸盖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喷油器沿着所述气缸的轴线设置于所述缸盖的中部,所述喷油器的端部设有喷油嘴,所述喷油嘴上设有多个第一喷油孔和多个第二喷油孔,各所述第一喷油孔用于向靠近所述气缸壁的方向喷射燃料,各所述第二喷油孔用于向所述第三燃烧槽对应的区域喷射燃料,所述第一喷油孔的喷油量大于所述第二喷油孔的喷油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喷油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缸盖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喷油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缸盖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夹角为10°~50°;所述第二夹角为50°~8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喷油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喷油孔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789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