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跨域多栖载运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09518.2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2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申遂愿;朱清华;王坤;陈建炜;申镇;丁正原;招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35/00 | 分类号: | B64C35/00;B63G8/16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运器 本实用新型 倾转 螺旋桨 跨域 水翼 起落架 角度调节模块 浮筒 动力电机 快速运动 灵活变化 偏转电机 水面运动 外形设计 运动方式 灵活的 水翼艇 飞行器 机身 涵道 机尾 机翼 内置 水动 潜艇 飞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跨域多栖载运器,包含机身、机尾、V形尾翼、起落架、第一至第二机翼、第一至第二浮筒、第一至第四水翼、第一至第四角度调节模块、第一至第二偏转电机、第一至第二动力电机、第一至第二内置螺旋桨、以及第一至第二辅助飞行模块。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特的仿鲨外形设计,气动和水动性能优异,能够实现水下和空中的快速运动。水翼的使用使得载运器具有快速灵活的水面运动能力,倾转涵道和倾转螺旋桨的使用使载运器能够垂直运动并能灵活变化运动方式。本实用新型载运器兼具倾转飞行器、水翼艇和潜艇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倾转飞行器、潜艇、水翼原理和涵道螺旋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域多栖载运器。
背景技术
跨域多栖载运器是一种能够同时在空中、水面及水下运行的载运装置,并且能够实现水下和空中的过渡。
目前,传统跨域多栖载运器普遍使用涵道螺旋桨作为水下推进装置,涵道螺旋桨的优点在于涵道对螺旋桨的桨尖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了桨尖的涡流与回流现象。流线经过涵道唇口,吸入涵道,被吸入的空气均经过桨盘,增大了桨盘面积,提高了气动效率。同时,涵道外侧压力大于内侧压力,会产生一定的力,且该力矢量向风扇中心倾斜,水平分量由于对称分布而相互抵消,其垂直分量即为附加的涵道升力。
跨域多栖载运器可通过加装水翼降低水面起飞时的水动阻力。水翼产生升力的原理与机翼一致,但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因此较小的水翼浸水面积就能产生较大水动升力。跨域多栖载运器在水面滑行时,水翼产生的升力可将机身抬离水面而不与水面接触,从而降低了整机的浸水面积减少了阻力,降低了发动机的需用功率,因此可选用重量更轻的发动机,提高了整机的性能。传统跨域多栖载运器加装水翼以提高水面滑行性能,但水翼的增加提高了整机的重量,同时水翼的空中飞行性能不高,并且对飞行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传统跨域多栖运载器具有以下缺陷:
1. 能够在水面起飞但不能实现水面长时间滑行;
2. 在水中升潜依靠自身重量的变化来实现,其运动速度较慢,需要时间较长。
3. 不具备垂直起降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跨域多栖载运器, 综合了倾转旋翼飞行器、水翼船、潜艇三者特性,同时克服了功能冗余问题,使其各主要部件在各工作模式下都能发挥作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跨域多栖载运器,包含机身、机尾、V形尾翼、起落架、第一至第二机翼、第一至第二浮筒、第一至第四水翼、第一至第四角度调节模块、第一至第二偏转电机、第一至第二动力电机、第一至第二内置螺旋桨、以及第一至第二辅助飞行模块;
所述起落架设置在机身下部,用于跨域多栖载运器起落;
所述第一至第二机翼设置在机身两侧,其上均分别设有用于安装第一、第二内置螺旋桨的通孔;所述第一、第二偏转电机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通孔的内壁上,输出轴分别通过连杆和第一、第二动力电机的壳体固连;所述第一、第二动力电机的输出轴分别和第一、第二内置螺旋桨的转轴固连;
所述第一、第二浮筒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的下端;
所述第一、第二水翼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角度调节模块设置在第一、第二机翼的尾部,所述第一、第二角度调节模块分别用于调节第一水翼和第一机翼、第二水翼和第二机翼之间的角度大小;
所述V形尾翼设置在机尾上端;所述第三、第四水翼分别通过所述第三、第四角度调节模块和机尾相连、对称设置在所述机尾的下端;所述第三、第四角度调节模块分别用于调节第三水翼和机尾、第四水翼和机尾之间的角度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095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