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防倾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57994.1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15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肖进丽;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43/04 | 分类号: | B63B43/04 |
代理公司: | 济南鼎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5 | 代理人: | 曹玉琳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板 内腔 防倾覆装置 入气孔 船体 安装槽 外腔 船舶 气嘴进气口 充气泵 气囊 固连 气嘴 本实用新型 条状安装槽 隔板密封 航海技术 互不连通 内腔连通 出气口 内腔中 驱动件 上端 顶壁 管件 下端 连通 平行 驱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防倾覆装置,属于航海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防倾覆装置安全性不佳的问题。本船舶防倾覆装置包括船体,船体两侧均设有条状安装槽,两安装槽内均设有隔板,隔板将安装槽内腔分成互不连通的内腔和外腔,内腔和外腔沿安装槽深度方向分布,两内腔处于两隔板之间,两外腔内均设有具备气嘴的气囊,气囊与隔板固连,内腔内设有充气泵以及能驱动隔板往复平行的驱动件,气嘴与隔板密封固连,气嘴进气口位于内腔中,充气泵出气口通过管件与气嘴进气口连通,船体上设有条状入气孔,入气孔有两个且位置分别与两内腔一一对应,入气孔下端与内腔连通,入气孔上端位于船体顶壁上。本船舶防倾覆装置具有安全性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船舶防倾覆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作为一种海上建筑物,虽然在设计之初已经考虑了一定的安全余度,有一定的储备浮力用于防范船舶在发生破损情况下仍能保持浮态。但是这些计算都是基于概率论进行的假设分析,前提是船舶能仍然可控。但是如果在恶劣环境下,没有发生破损,而是发生倾覆,那么设计中考虑的这些储备浮力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船体倾斜超过一定角度,设置在船底的空舱会反而会加速船体倾斜翻转。
对于上述的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不足并加以了改进,如中国专利库公开的一种船舶防倾覆装置【申请号:201510315136.6】,船体两侧设置至少各一个高于船体重心位置的气囊存放柜,气囊存放柜存放未充气的气囊,气囊通过固定装置与船体结构柔性连接;气囊存放柜外部具有气囊柜门,气囊柜门上设有浸水压力传感器,收藏状态时,气囊柜门具有一定密性;事故发生时,船舶发生倾斜,水浸没到气囊位置时,浸水压力传感器感应到水压,触发自动释放:气囊柜门自动打开或脱落,同时充气装置迅速给气囊充气,气囊在船体外迅速展开,给船体提供额外的浮力。
上述的装置存在一个问题:充气装置处于气囊存放柜内,当水过早进入到气囊存放柜中时,此时充气装置未给气囊完全充满气便没于水中,导致气囊对船体的支撑效果无法到达最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船舶防倾覆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船舶防倾覆装置,包括船体,船体上沿该船体宽度方向分布的两侧均设有呈条状的安装槽,且安装槽的长度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两安装槽内均设有隔板,隔板将安装槽的内腔分成互不连通的内腔和外腔,内腔和外腔沿安装槽的深度方向分布,且两内腔处于两隔板之间,两上述的外腔内均设有具备气嘴的气囊,且气囊与隔板固连,所述的内腔内设有充气泵以及能驱动隔板沿安装槽的深度方向往复平行的驱动件,所述的气嘴与隔板密封固连,且气嘴的进气口位于内腔中,所述的充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管件与气嘴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的船体上设有呈条状且贯穿设置的入气孔,入气孔有两个且位置分别与两内腔一一对应,所述的入气孔的下端与内腔连通,且入气孔的上端位于船体的顶壁上。
使用过程如下:当船体向左侧倾斜时,处于左侧安装槽内的驱动件会推动隔板移动使气囊伸出安装槽,在隔板移动的同时,充气泵工作往气囊内充气使气囊膨胀来支撑船体,以有效防止船体倾覆。
在隔板作用下,将水挡在隔板外侧,以避免水通过外腔进入到内腔中,同时又通过设置入气孔的上端处于船体顶壁上,使充气泵具备充足的时间往气囊内充气,确保气囊能够充分鼓起以有效支撑船体,来提高本装置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船舶防倾覆装置中,所述的隔板包括密封圈以及形状和尺寸均与安装槽匹配的板体,所述的板体的侧壁与安装槽的内侧壁相抵,所述的板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上述的密封圈位于环形凹槽内,且密封圈的外侧壁与安装槽的内侧壁相抵。在密封圈作用下,有效加强隔板和安装槽内侧壁之间形成密封的效果,以稳定隔开外腔和内腔,来提高本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579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减少摇晃振动的减摇碳纤维无人船体
- 下一篇:一种船舶浮力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