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抗车辙新型路面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29568.1 | 申请日: | 201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4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许松;潘小东;王腾达;赵瑾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混凝土面层 基层 抗车辙 沥青混凝土面层 新型路面 渠道化 凹型 垫层 铺筑 水泥稳定碎石 本实用新型 对称设置 分开设置 级配碎石 依次设置 轨道区 卡合 面层 和面 交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抗车辙新型路面,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垫层,基层和面层,其中垫层采用级配碎石铺筑,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铺筑,其中基层包括分开设置的第一基层和位于第一基层两侧的第二基层;在基层上的面层包括位于中间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对称设置在水泥混凝土面层两侧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和设置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两侧的凹型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凹型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卡合在基层的第二基层上,通过这样的设置,形成了具有抗车辙的轨道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面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抗车辙新型路面。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的汽车总数较多,高速公路的使用频率较高,因而导致路面病害发生的频率较为频繁。而在众多病害当中车辙病害是当今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如何治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是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一道难题。
所谓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的压痕,可以分为:磨耗型车辙、结构型车辙、失稳型车辙、压密型车辙。磨耗型车辙是在交通车辆轮胎磨耗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产生的;结构型车辙主要是由于基层等路面结构层或路基强度不足,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向下的永久变形,作用或反射于路面产生的;失稳型车辙是由于在交通荷载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路面层材料失稳,凹陷和横向位移形成的。此类车辙的外观特点是沿车辙两侧可见混合料失稳横向蠕变位移形成的凸缘。一般出现于车辆轮迹的区域内,当经碾压的路面材料的强度不足以抵抗交通荷载作用于它上面的应力、特别是重载车辆高频率通过,路面反复承受高频重载时,极易产生此类车辙。
随着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渠道化交通的现象日益加深,从而导致轮载行驶的区域固定,产生轨迹。轨迹两侧的路面结构受到荷载直接作用的可能性较小,而轮迹部分的路面是受荷载作用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因此可想而知,在无人驾驶迅猛发展的同时,这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车辙病害也必定会日益加剧。然而,有研究表明,这种危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猜想,而是已经得到了证实。
在我国,渠化交通引起路面车辙显著增加,在温度、轴重和轴载相同时,渠化交通段车辙深度是混合交通段的1.9倍;轴载的重型化加速了车辙的发生,重载作用产生的车辙比轻型荷载大得多,轴载超过1倍,车辙要达到10-15倍;路面的高温度也是车辙的重要影响因素,在40-60℃范围内,温度每升高5℃永久变形增加2倍。
综上所述,由于车辙病害的严重性以及无人驾驶的飞速发展,这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车辙问题必将成为交通领域所面临的一项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抗车辙新型路面,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车辙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渠道化交通的抗车辙新型路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垫层,基层和面层;所述垫层,基层和面层等宽设置;其中,
基层包括第一基层和对称设置在第一基层两侧的第二基层,第二基层的顶部中间位置凸起设置,凸起的顶部与第一基层的顶部平齐;两个第二基层等宽设置,且第二基层的高度为第一基层高度的一半;
面层包括第一面层,第一面层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面层,两个第二面层等宽设置;两个第二面层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三面层,第三面层的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槽,且凹槽的凹陷深度与第二基层的凸起高度相同,凹槽的凹陷宽度与第二基层的凸起宽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垫层为级配碎石层;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层。
进一步的,所述面层中的第一面层和第三面层为水泥混凝土面层,第二面层为沥青混凝土面层。
进一步的,所述面层、基层以及垫层的厚度比为3:6:3~4:8: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295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