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05715.2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9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旺玉;黄光文;罗远强;田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黄海波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路结构 超薄平板 热管 密封工质 蒸汽通道 吸液芯 冷凝 工质回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 工质通道 液态工质 上壳板 下壳板 蒸发端 蒸汽流动通道 抽真空处理 吸液芯结构 沿宽度方向 传热功率 加热位置 交替间隔 紧密贴合 腔内填充 上下表面 蒸汽压力 最大极限 镂空 下表面 板状 壳板 腔内 烧干 支撑 连通 延迟 延伸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包括形成密封工质腔的上壳板和下壳板,所述密封工质腔内填充有液态工质并进行抽真空处理,所述密封工质腔内设置有上、下表面紧密贴合上壳板和下壳板的板状环路吸液芯,所述环路吸液芯上沿宽度方向交替间隔地镂空设置有若干由蒸发端延伸至冷凝端的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所述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在冷凝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吸液芯结构上设置了蒸汽流动通道和工质回流通道,吸液芯上下表面用于支撑上下壳板,更适用于制作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且其支撑效果更好,蒸汽通道和工质回流通道形成环路结构,可利用蒸汽压力促进冷凝端的液态工质回流蒸发端,延迟大功率时加热位置出现烧干,从而提高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的最大极限传热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热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用散热元器件。
背景技术
现有均热板多数采用蒸汽腔和吸液芯结构在水平空间内相互独立的结构,并采用支撑柱等结构进行支撑,常规均热板结构当厚度减少时,壳板厚度的减少降低其强度,更容易发生凹陷,增加支撑柱数量和直径则带来性能下降的问题,而且当吸液芯和蒸汽空腔厚度减少到一定程度如低于0.3mm时,蒸汽阻力和液态工质回流阻力急剧上升,严重减低了超薄化均热板的极限传热性能,因此常规现有的均热板结构用于超薄情况,其传热性能下降将非常严重,且更容易产生凹陷。
专利CN 207214880 U设计了一种发散型吸液芯结构,其蒸汽通道和吸液芯结构设置在同一水平空间内,蒸汽通道为发散结构,当吸液芯厚度较薄时,仅依靠吸液芯毛细作用使冷凝工质回归蒸发端的量有限,容易达到毛细极限,从而限制了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的最大传热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用于解决常规结构均热板在厚度尺寸减少至超薄尺度后其传热性能急剧下降且上下壳板容易凹陷的问题,能够延缓均热板毛细极限的出现,相比现有结构的均热板具有更大的传热极限。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环路结构超薄平板热管,包括周边密封连接形成密封工质腔的上壳板和下壳板,所述密封工质腔内填充有液态工质并进行抽真空处理,所述的密封工质腔内设置有上、下表面紧密贴合上壳板和下壳板的板状多孔结构环路吸液芯,所述环路吸液芯上沿宽度方向交替间隔地镂空设置有若干由蒸发端延伸至冷凝端的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所述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在所述环路吸液芯的冷凝端通过互连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蒸发端的各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朝冷凝端方向呈扇形发散分布,满足对具有不同发热面积的热源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每条所述的工质通道均包括一端延伸至蒸发端的二级工质通道、连通所述二级工质通道的另一端且延伸至延伸至冷凝端的一级工质通道,所述一级工质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二级工质通道。一级工质回流通道宽度较大是为了具有较小的流动阻力;而二级工质通道宽度较窄,毛细力作用下液态工质聚集,加热端的蒸汽无法通过二级工质通道向冷凝端扩散,从而能形成环路促进液态工质回流。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通道的宽度大于二级工质通道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工质通道的宽度≤0.5mm。
进一步地,所述的环路吸液芯的冷凝端沿宽度方向设置有与所有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相连通的互连通道。当冷凝的液态工质填充互连通道后,蒸汽无法直接通过互连通道流动至工质通道,同时,蒸汽压力对聚集于互连通道的冷凝工质产生推动力,将互连通道内的冷凝工质沿工质通道推动至吸液芯蒸发端,促进冷凝工质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环路吸液芯的冷凝端沿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分别连通相邻的蒸汽通道和工质通道的互连通道,各互连通道之间相互隔离。当冷凝的液态工质填充互连通道后,蒸汽无法直接通过互连通道流动至工质通道,同时,蒸汽压力对聚集于互连通道的冷凝工质产生推动力,将互连通道内的冷凝工质沿工质通道推动至吸液芯蒸发端,促进冷凝工质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057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固液双工质的储热散热微通道铝热管
- 下一篇:一种冷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