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集成废气再循环阀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29410.5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10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郭立新;胡猛;杨中伟;周得广;刘婷婷;杨海涛;张春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51 | 分类号: | F02M26/51;F02M26/70;F02D9/06;F02D9/1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李泉宏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再循环阀 本实用新型 排气管路 发动机 发动机进气系统 废气循环量 排气制动阀 增压发动机 缸内燃油 管路形成 控制管路 密封结构 排气系统 喷射控制 凸出轮廓 循环废气 高负荷 交汇处 摆动 通断 配合 引入 | ||
1.一种发动机集成废气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该再循环阀包括第一排气管路(1),第二排气管路(2),第三排气管路(3)及可调节控制元件组成;所述第一排气管路(1)、第二排气管路(2)、第三排气管路(3)相互连接形成了管路交汇处(4);第一排气管路(1)进口和发动机一组气缸排气管相连通,出口连接管路交汇处(4);第二排气管路(2)进口连接管路交汇处(4),出口和EGR管路连接;第三排气管路(3)进口连接管路交汇处(4),出口和涡轮增压器涡轮机流道的进口连接;所述的可调节控制元件位于管路交汇处(4);在第一排气管路(1)出口一侧和可调节控制元件接触区域具有凸出轮廓结构A(5),第二排气管路(2)入口同第一排气管路(1)相对一侧和可调节控制元件接触区域具有凸出轮廓结构B(11),第二排气管路(2)和第三排气管路(3)之间同第一排气管路(1)相对的壁面具有凹型轮廓(13)同可调节控制元件配合;所述的可调节控制元件为阀结构,围绕相对废气的流动方向横向的摆动轴线能够摆动地设置;所述摆动轴线相对第一排气管路(1)、第二排气管路(2)和第三排气管路(3)的轴线垂直进行安装;可调节控制元件顶部能够与凸出轮廓结构A(5)配合形成密封结构,可调节控制元件底部设有凸出弧形结构,同第二排气管路(2)壁面相对应位置具有凸台(10),在阀芯封闭第一排气管路(1)时,第二排气管路(2)进口内壁面和凸台(10)接触密封;
所述的可调节控制元件通过与凸出轮廓结构A(5)、凸出轮廓结构B(11)和凹型轮廓(13),以及第一排气管路(1)和第二排气管路(2)的内壁面共同作用,通过可调节控制元件的摆动,可以形成以下四种状态:
(1)、可以封闭第一排气管路(1),使一组气缸的排气无法流向EGR管路和涡轮增压器;
(2)、可调节控制元件只封闭第二排气管路(2),使一组气缸的排气全部流向第三排气管路(3);
(3)、可调节控制元件只封闭第三排气管路(3),使一组气缸的排气全部流向第二排气管路(2);
(4)、可调节控制元件通过调节摆动角度控制第一排气管路(1)流入的废气在第二排气管路(2)和第三排气管路(3)上流量的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集成废气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调节控制元件是蝶型阀,阀芯为片状结构;所述阀芯顶部(7)分别和第一排气管路两侧壁面及凸出轮廓结构A配合,阀芯顶部围绕摆动轴线在第一排气管路出口处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集成废气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顶部围绕摆动轴线的旋转半径大于阀芯底部围绕摆动轴线的旋转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集成废气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动轴线位于第一排气管路出口处,或管路交汇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集成废气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排气管出口处和摆动轴线相对壁面处分别设有凸出轮廓结构A(5)、凸出轮廓结构C(14),阀芯顶部分别和第一排气管路一侧壁面及凸出轮廓结构A(5)和凸出轮廓结构C(14)配合,阀芯将在凸出轮廓结构A(5)管路壁面和凸出轮廓结构C(14)外侧配合面间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2941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循环发动机
- 下一篇:废气再循环用EGR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