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用型车载燃油系统泄漏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16474.9 | 申请日: | 201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31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黄运忠;郭蓉贞;宫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F16K31/126;F16K1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余娜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泄漏检测装置 燃油系统 通用型 本实用新型 双向通气阀 燃油系统压力 压力传感器 检测率 膜片泵 主动膜 测量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用型车载燃油系统泄漏检测装置,包括设有主动膜片的膜片泵、双向通气阀,以及设在双向通气阀内用于测量燃油系统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所述通用型车载燃油系统泄漏检测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检测率高、性价比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油蒸发控制系统领域,具体涉及通用型车载燃油系统泄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燃油蒸发控制系统通常由油箱总成、炭罐总成、灰滤器、炭罐脱附控制阀及其连接管路构成,其中,炭罐可用于吸附从油箱总成中挥发出来的燃油蒸汽,并在汽车启动时使其参与发动机燃烧。如果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中存在管路破损或总成件出现泄漏,则燃油蒸汽会从系统中挥发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因此,包括中、美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台了法规,要求配备车载诊断系统(OBD),以识别可能的泄漏并发出信号,进而将相应的数据提供给车载存储器用于工厂执行离线诊断。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0610009060.5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燃料箱所用的泄漏探测系统,其可在发动机关闭时利用油箱内自然真空引起压力信号变化来诊断燃油系统是否有泄漏。尽管该系统检测成本低,但其基本上只能在普通燃油车上使用,对于采用油箱隔离阀将油箱总成和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分离开的PHEV车型,由于无法利用油箱内的自然真空,因此不可使用该系统。而申请号为10131162.1的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的用于机动车燃油系统密封性检测的装置,则可以同时在普通燃油车和 PHEV车型上使用。该装置由叶片泵和换向阀等结构组成,通过对比叶片泵穿过燃油系统与穿过参考孔板的电压电流特征来判断燃油系统是否发生泄漏。由于该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因此适用范围小;又因其叶片泵与燃油蒸汽直接接触,还容易在叶片泵卡滞或电气短路的情况下出现燃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通用型车载燃油系统泄漏检测装置,其结构合理、成本较低,既可以在普通燃油车型上使用也可以在PHEV车型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通用型车载燃油系统泄漏检测装置包括设有主动膜片的膜片泵、双向通气阀,以及设在双向通气阀内用于测量燃油系统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双向通气阀包括阀体、排气阀盖,以及设于阀体和排气阀盖之间的从动膜片;所述阀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从动膜片与主动膜片平行设置,所述主动膜片与隔板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从动膜片与排气阀盖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从动膜片与隔板之间则形成燃油系统通道;
所述燃油系统通道由第一气道、与炭罐连通的第二气道和与灰滤器连通的第三腔室组成;所述第三腔室的两端分别与从动膜片和隔板连接,所述第二气道位于第三腔室内且其一端与从动膜片保持弹性距离,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与第一腔室连通,而所述第一气道的两端则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气道安装有可使气体从第一腔室传至第二腔室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气道安装有可使气体从炭罐传至第一腔室内的第二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道设在燃油系统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气道的一端与从动膜片连接、另一端与隔板连接,所述从动膜片对应第一气道一端开口处设有从动膜孔,所述隔板对应于第一气道另一端开口处设有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道设在燃油系统通道的中部,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与隔板连接,所述隔板对应于第二气道另一端开口处设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阀为鸭嘴阀,所述鸭嘴阀穿过第一通孔插入到第一气道内;所述第二单向阀为伞阀,所述伞阀的炳部穿过第二通孔插入到第二气道内,所述隔板对应伞阀的伞面位置处开设有多个第三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通气阀还包括炭罐接口和灰滤器接口;所述炭罐接口的两端分别与炭罐大气口和第二气道侧壁连接,而所述灰滤器接口的两端则分别与灰滤器和第三腔室侧壁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取压孔设于炭罐接口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164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