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72985.2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98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牛群峰;黄彦;李强兵;刘峡;陈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R39/64 | 分类号: | H01R39/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郭德忠;李爱英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滑环 本实用新型 可承压式 密封筒体 旋转连接件 中长期稳定 恶劣环境 空气传递 空气封装 可压缩 密封筒 体内部 右端盖 左端盖 水压 穿出 穿入 减小 封装 海水 外部 应用 | ||
1.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端盖(1)、密封筒体(4)、导电滑环组件(5)、旋转连接件(6)、右端盖(7)以及档环(10);
所述左端盖(1)和右端盖(7)均开有通孔,并分别安装在密封筒体(4)的两端,且右端盖(7)与外围设备的转动端连接;
所述旋转连接件(6)为两端开放的中空筒体,一端通过所述右端盖(7)的通孔穿入密封筒体(4)内部,另一端穿出密封筒体(4)外部;同时,所述档环(10)安装在所述旋转连接件(6)穿出密封筒体(4)的一端,且档环(10)与外部设备的固定端连接;
所述导电滑环组件(5)包括导电轴和转接套,其中,所述导电轴在转接套中转动,且一端伸入转接套,另一端伸出转接套,而所述转接套固定接在所述旋转连接件(6)穿入密封筒体(4)一端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密堵头(2);
所述左端盖(1)上还开有气密孔,则所述气密堵头(2)安装在左端盖(1)的气密孔中,用于实现密封筒体(4)的密封性检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位垫圈(8)、止位卡簧(9)、第一轴承(15)以及第二轴承(17);
所述旋转连接件(6)穿入密封筒体(4)内部的一端外壁沿周向设有台阶轴肩,且所述右端盖(7)的通孔两端均设有两级台阶;
所述止位垫圈(8)、止位卡簧(9)、第一轴承(15)以及第二轴承(17)分别套接在所述旋转连接件(6)穿入密封筒体(4)内部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二轴承(17)固定在所述台阶轴肩和所述通孔左端的两级台阶之间,所述第一轴承(15)固定在所述通孔右端的两级台阶与止位垫圈(8)之间;所述旋转连接件(6)外表面设有用于放置止位卡簧(9)的凹槽,所述止位卡簧(9)用于对所述止位垫圈(8)进行轴向定位,从而实现对旋转连接件(6)在右端盖(7)中的轴向定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密接插件(3)与水密电缆(14);
所述水密电缆(14)从所述旋转连接件(6)穿出密封筒体(4)外部的开放端穿入,然后与所述转接套的接线点连接,用于实现所述转接套与外部设备的电气连接;所述导电轴的引出导线与所述水密接插件(3)的接线点连接,且所述水密接插件(3)安装在左端盖(1)的通孔中,实现所述导电轴与外部设备的电气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紧螺塞(11)、橡胶垫片(12)以及金属垫片(13);
所述金属垫片(13)、橡胶垫片(12)以及压紧螺塞(11)依次安装在旋转连接件(6)穿出密封筒体(4)外部的开放端,用于实现水密电缆(14)与旋转连接件(6)穿出密封筒体(4)外部的开放端之间的密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筒体(4)内部设有隔板(16),且隔板(16)上开有通孔;
所述导电滑环组件(5)的导电轴伸出转接套的一端从隔板(16)上的通孔穿过,实现导电滑环组件(5)导电轴的引出导线与转接套的物理隔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端盖(7)上设有法兰口;
所述法兰口用于连接外围设备的转动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1)、右端盖(7)与密封筒体(4)之间沿轴向方向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的O型密封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连接件(6)与右端盖(7)的通孔之间沿轴向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O型密封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压式水下用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档环(10)通过点接触的方式与外部设备的固定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7298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导电滑环与ABS齿圈的电传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线束刺破排线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