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菌的判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11552.9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1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串田祐辉;瓜生幸嗣;狩集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Q1/04 | 分类号: | C12Q1/04;C12M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曾祯;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验试样 植物病原性 纤维素膜 基板 通孔 判定 非病原性 显色试剂 面配置 紫外线 表侧 显色 照射 观察 | ||
本发明提供从植物病原性菌和植物非病原性菌2种菌中选择性地判定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菌的方法。本发明中,首先,在具备通孔的基板的表侧的面配置试验试样。基板在其背侧的面具备纤维素膜。基板的通孔具有7.065平方微米~19.625平方微米的截面积。纤维素膜不具有通孔、且具有0.5微米~3.7微米的厚度。接着,将试验试样静置,对纤维素膜照射紫外线,使其与菌显色试剂接触。将观察到显色的试验试样判定为含有植物病原性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判定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丝状菌测量方法。图10显示用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丝状菌测量方法的微多孔膜支撑体的剖面图。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丝状菌测量方法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了测量受检材料中的丝状菌数而在短时间的培养中测量丝状菌,而且能够正确测量丝状菌的丝状菌测量方法。该丝状菌测量方法通过对通过液体培养而培养的丝状菌13、或在微多孔膜支撑体4的微多孔膜1上培养的丝状菌13的多个延伸的菌丝拍照后,用图像分析单元10识别并分析形状与面积和发光亮度,从而具有能够用短时间的培养测量丝状菌13的作用。微多孔膜1夹入压圈2和基部3之间。
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作为植物病原性卵菌的1种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的假菌丝贯穿具有3微米的孔的PET膜。
专利文献2公开了判定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卵菌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73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02913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Paul F.Morris.et.al.“Chemotropic and Contact Responses ofPhytophthora sojae Hyphae to Soybean Isoflavonoids and ArtificialSubstrates”,Plant Physiol.(1998)117:1171-1178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从植物病原性菌和植物非病原性菌2种菌中选择性地判定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菌的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判断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菌的方法。该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a)在具备通孔的基板的表侧的面配置所述试验试样的工序,
其中,
所述基板在其背侧的面具备纤维素膜,
所述基板的通孔具有7.065平方微米~19.625平方微米的截面积,所述纤维素膜不具有通孔,且
所述纤维素膜具有0.5微米~3.7微米的厚度,
(b)在工序(a)之后,将所述试验试样静置的工序,
(c)在工序(b)之后,使用以对着所述纤维素膜的表侧的面的方式设置的紫外线光源对所述纤维素膜照射紫外线的工序,
(d)在所述工序(c)之后,使所述纤维素膜的背面的面与菌显色试剂接触的工序,和
(e)在所述菌显色试剂显色了的情况下,判定所述试验试样含有所述植物病原性菌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从植物病原性菌和植物非病原性菌2种菌中选择性地判定试验试样是否含有植物病原性菌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15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