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及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16218.2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3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信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F15B1/00;F15B11/0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地址: | 日本国兵***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碰撞 试验 伺服 致动器 模拟 试验装置 | ||
在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中,能够提高再现性。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其将活塞杆向滑架击出,滑架沿水平的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且能够搭载试件,该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具备:流体缸,其插入有活塞杆;蓄能器,其与流体缸的与滑架侧相反一侧连接,对向流体缸供给的工作油进行蓄压;伺服阀,其设置于在流体缸的滑架侧形成的排出端口;以及位置调整机构,其与活塞杆的与滑架侧相反一侧的端部抵碰,限制活塞杆向蓄能器侧移动,并能够对活塞杆的蓄能器侧的移动区域的端部进行调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不破坏汽车的情况下再现碰撞时在客室产生的加速度,并再现二次碰撞引起的乘员的受伤程度的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的碰撞试验中具有用于评价击出量、客室的残存空间量等物理量和乘员受伤值的实车碰撞试验,在实车上搭载假人并使该实车以规定速度与障碍物碰撞的方法是破坏试验,需要很高的成本。因此,通过将搭载有假人或气囊等的白车身、模拟车身等安装在台车上,并对该台车赋予与实车碰撞时大致相同的加速度,从而以非破坏方式再现作用于试件的冲击程度并评价乘员受伤值,进行用于气囊等安全装置的开发的汽车碰撞模拟试验。
作为这样的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例如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碰撞模拟器中的伺服致动器装置构成为,能够通过在蓄能器中蓄积/蓄压的工作油将液压致动器的活塞向搭载试件的滑架击出,并通过以使工作油直接流入该液压致动器的方式连接蓄能器,以对从液压致动器流出的工作油进行控制的方式连接伺服阀,从而构成出口节流回路。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其包括:滑架,其被支承为沿水平的前后方向移动自如,能够搭载试件;流体缸,其能够将活塞向该滑架击出;蓄能器,其与该流体缸的后室侧连接;伺服阀,其设置于在流体缸的前室侧形成的排出端口;以及击出开始位置设定单元,其基于在实车碰撞试验中得到的数据,设定所述活塞的击出开始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623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那样设定开始位置,虽然能够提高再现性,但存在开始位置的调整繁杂的情况。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课题且能够更简单提高再现性的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及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其将活塞杆向滑架击出,所述滑架沿水平的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且能够搭载试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具备:流体缸,其插入有所述活塞杆;蓄能器,其与所述流体缸的与所述滑架侧相反一侧连接,对向所述流体缸供给的工作油进行蓄压;伺服阀,其设置于在所述流体缸的所述滑架侧形成的排出端口;以及位置调整机构,其与所述活塞杆的与所述滑架侧相反一侧的端部抵碰,限制所述活塞杆向所述蓄能器侧移动,并能够对所述活塞杆的所述蓄能器侧的移动区域的端部进行调整。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活塞杆的所述滑架侧的受压面积比与所述滑架侧相反一侧的受压面积大。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位置调整机构具有:抵碰构件,其与所述活塞杆接触;以及滚珠丝杠机构,其使所述抵碰构件沿所述活塞杆的移动方向移动。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碰撞试验用伺服致动器;以及滑架,其沿水平的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且能够搭载试件。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62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