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包含其的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27308.1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3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林潽圭;李志永;张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C09K9/02 | 分类号: | C09K9/02;G02F1/1516;G02F1/155;C08L65/00;C08J3/20;C08G6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蔡胜有;冷永华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色 复合材料 包含 元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包含:
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和
至少部分表面被聚合物覆盖的碳纳米管,
其中所述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有机化合物为以下化学式3或7中的任一种化合物:
[化学式3]
[化学式7]
在化学式3和7中,
X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O或S;
Ar1和Ar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以下结构中的任一者:
在所述结构中,
c和d为1至4的整数;
当c和d为2或更大时,两个或更多个括号中的结构彼此相同或不同;以及
R15至R20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氢;氘;或碳原子数为1至10的烷基;
Ar4至Ar6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氢;氘;具有3至20个碳原子的支化烷基;或者SiRR'R”;
A为以下结构中的任一者:
在所述结构中,
R21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至6的烷基;
R22和R23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未经取代或经SiRR'R”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至6的烷基;
R24为未经取代或经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线性的或支化的烷氧基取代的具有6至40个碳原子的芳基;
e为1或2的整数,并且当e为整数2时,R21彼此相同或不同;
T1和T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O或S;
R、R'和R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氢;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线性烷基;具有3至20个碳原子的支化烷基;C1-10-烷基甲硅烷基氧基;
p和q各自为0至5的整数;
b1为0b11的数,以及b2为0b21的数;
b1+b2为整数1;
n为1至1000的整数,
其中所述聚合物包括选自聚(3-己基噻吩)和聚(3-十二烷基噻吩-2,5-二基)中的一者或更多者,
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表面被聚合物覆盖的碳纳米管的形状具有其中所述聚合物螺旋缠绕在所述碳纳米管上的结构,
其中所述有机化合物与所述被聚合物覆盖的碳纳米管的重量比为10:1至400:1,
其中基于固体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碳纳米管,所述聚合物占30重量份至200重量份,
其中所述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大于或等于3,000g/mol且小于或等于1,000,000g/mo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有机化合物由以下化合物中的任一者表示:
在化学式中,
n为1至1000的整数。
3.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
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层;和
设置在所述电解质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复合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1μm。
5.一种用于制造电致变色装置的方法,包括:
准备第一电极;
形成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解质层;以及
在所述电解质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致变色层,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复合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电致变色装置的方法,其中形成电致变色层的方法为溶液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730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防止井眼处理液损失的化学封堵物
- 下一篇:共掺杂有一价离子的石榴石闪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