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细胞受体缺陷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和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57927.5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7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神谷尚宏;达里奥·坎帕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5/0783 | 分类号: | C12N5/0783;C12N5/10;A61K35/17;C07K16/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海胜;宋琴芝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 受体 缺陷 嵌合 抗原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组合物,其包括蛋白表达阻断剂或PEBL,所述PEBL包括靶结合分子和定位结构域;以及在癌症治疗中使用此类组合物的方法。PEBL可用于阻断免疫细胞中靶表面受体(肽或抗原)的表达。本文还提供了表达此类PEBL的CD3/TCRαβ缺陷型T细胞和CD3/TCRαβ缺陷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8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543,735号的权益,本公开以其整体通过引用在此并入。
本即时申请含有已经以ASCII格式电子提交的序列表,并且在此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创建于2018年8月9日的所述ASCII副本命名为“119419-5003-WO-SequenceListing_ST25.txt”,并且大小为24.0千字节。
背景技术
基因工程化免疫细胞是强有力的癌症新疗法。用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的T淋巴细胞进行的最近临床试验的结果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此方法的力量。嵌合抗原受体(CAR)可以使免疫细胞重定向,以特异性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CAR是由经由跨膜结构域连接到信号传导分子的抗体单链可变区(scFv)构成的人工多分子蛋白质。当scFv接合其同源抗原时,会触发信号转导,导致肿瘤细胞被表达CAR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死(Eshhar Z、Waks T等人,《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USA)》,90(2):720-724,1993;Geiger TL等人,《免疫学杂志(J Immunol.)》,162(10):5931-5939,1999;Brentjens RJ等人,《自然医学(NatMed.)》9(3):279-286,2003;Cooper LJ等人,《血液(Blood)》101(4):1637-1644,2003;ImaiC等人,《白血病(Leukemia)》,18:676-684,2004)。用表达CAR的自体T淋巴细胞进行的临床试验在患有B细胞难治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患者中显示出正面反应(参见,例如,Till BG等人,《血液》119(17):3940-3950,2012;Maude SL等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Med.)》371(16):1507-1517,2014)。
已经显示,对表面分子CD19具有特异性的CAR-T细胞在患有治疗难治性CD19阳性恶性肿瘤(如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中诱导形态和分子缓解。其它恶性肿瘤可以受到针对不同抗原重定向的T细胞的攻击。因此,基因工程化细胞疗法在肿瘤学中的可能的应用是广泛的。
CAR-T细胞输注的最初临床经验也已经识别了可能会严重降低治疗效果并且阻碍发展的潜在的局限性。主要问题是从患有癌症的患者中收集的免疫细胞的、导致体内扩增和施加抗肿瘤作用的能力无法预测的可变适应性。这种可变性使最有效的细胞剂量的识别变得复杂,可能导致输注短寿命的且无效的细胞产品,并且最终可能阻止一致性“活性药物”的开发。使用来自健康供体的T淋巴细胞应提高有效性和一致性,但会带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所述GvHD是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的严重且潜在致命的后果。在这种同种异体环境中,需要对所输注的T细胞进行另外的修饰,以抑制其识别由不可缺少的细胞表达的组织抗原的能力。13
实用的基因编辑方法学的出现已经为可适用于癌症的细胞疗法的治疗性细胞工程学开辟了新的机遇。锌指大范围核酸酶、TALEN和CRISPR-Cas9可以用于使编码TCRαβ链的导致T细胞缺乏同种异体反应性的基因缺失,而其它基因可以靶向延迟排斥。使用TCRα和CD52基因座的TALEN缺失连同抗CD19 CAR表达的报告表明,将CAR表达与基因编辑结合在临床环境中是可行的,但是这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
总之,对于患有B细胞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对新治疗选择的需求明显未得到满足。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未经新加坡国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7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