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布置在减振装置内的能电控的阀的接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1139.3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83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J-R.施莱格尔;G.克洛克;S.瓦尔;J.泽尔朔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46 | 分类号: | F16F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建锋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布置 装置 能电控 接触 | ||
一种用于布置在减振装置(1)内的能电控的阀(11)的接触装置(12),所述接触装置包括用于布置在能电控的阀(11)上的电线圈(13)、一条或者多条用于布置在减振装置的活塞杆(4)内的电缆(14),所述电缆连接在所述电线圈(13)的极上,所述接触装置还包括用于布置在活塞杆(4)中的套筒状地构造的壳体(15),所述壳体构成用于与电缆束机械地和电地耦连的插头区段(15a)、用于固定在电线圈(13)上的耦连区段(15b)和连接这两个区段(15a、15b)的、用于供至少一条电缆(14)导引穿过的套筒区段(15c)。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并且在此尤其涉及半主动的液压的减振装置,在所述减振装置中,能电控的阀在所述减震装置内布置在活塞或者活塞杆上。本发明尤其涉及用于这种能电控的阀的接触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的减振装置例如用于机动车的车轮悬挂装置中,以便相对于车辆结构支承轴部件(Achskomponenten)并且缓冲所述轴部件的运动。在在减振装置的容器管中包含能电控的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切换-和控制系统影响这种减振装置在拉拔-和挤压阶段中的减振特性,方式是借助所述阀改变位于容器管中的减振介质的流动特性。相应的减振装置例如由专利文献DE 10 2012 016 437 A1、DE 10 2015 201 957 A1和DE 10 2016 201 615A1已知。在这些情况下,通过电导体接触能电控的阀,所述电导体在活塞杆内延伸。
专利文献DE 10 2012 016 437 A1建议了两条单独的电缆芯线,所述电缆芯线在活塞杆内延伸并且分别在所述活塞杆的端部通过插塞连接与预装在车辆上的线路区段连接。
专利文献10 2015 201 957 A1建议,仅将一条电缆芯线导引穿过活塞杆并且连接经过活塞杆和/或液压的减振装置的其他结构部件的相应回路。
专利文献DE 10 2016 201 615 A1公开了一种电导体装置,在所述电导体装置中两条电缆芯线由共同的壳套包覆。所述电导体装置从活塞杆导引出来并且因此能够在所述活塞杆外部连接在电缆束上。
当为减振装置安装位于内部的能电控的阀时,可设置不同类型的电缆束接触装置。因此一方面可能需要电缆束接触装置,其中,一条或者多条电缆必须如专利文献DE 10206 201 615 A1中所述的那样从减振装置的活塞杆中导引出来。另一方面,存在出于结构空间的原因舍弃这种方式的电缆束接触装置。在此则在活塞杆中设置用于电缆束的插塞连接。对于插塞连接需要采取措施,由此使这种插塞连接的减振装置侧的构件不会在活塞杆中打滑。为此常见的是,在活塞杆上设置槽或者凸肩,通过所述槽或者凸肩卡锁插塞连接的减振装置侧的构件。
发明内容
基于这些背景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位于内部的能电控的阀的电接触的解决方案,所述解决方案能够在没有较大耗费的情况下灵活地适配不同类型的电缆束接触装置。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布置在减振装置内的能电控的阀的接触装置解决。按照本发明的接触装置包括用于布置在能电控的阀上的电线圈、一条或者多条用于布置在减振装置的活塞杆内的电缆,所述电缆连接在所述电线圈的极上,所述接触装置还包括用于布置在活塞杆中的套筒状地构造的壳体,所述壳体构成用于与电缆束机械地和电地耦连的插头区段、用于固定在线圈上的耦连区段和连接这两个区段的供至少一条电缆导引穿过的套筒区段,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套筒区段具有中部区域,在所述中部区域中,至少一条电缆借助压配合由所述中部区域固持,所述套筒区段还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中部区域连接的区域,在所述区域中所述至少一条电缆与套筒区段的内周具有间隙地延伸。
由此构成了能够在装配在减振装置上之前组装的结构单元。如果需要将电缆束与位于活塞杆中的触头连接,则将壳体推套在至少一条电缆上并且固定在线圈上。如果在减振装置中使用接触装置,而在所述减振装置中必须在活塞杆之外实现接触,则可简单地移除壳体。这实现了在使用通用件的同时确保简单地与不同类型的电缆束触头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11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器件用电极、蓄电器件和蓄电器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动力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