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管式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76553.1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61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赵焌圭;赵成喆;郑仁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H8/00 | 分类号: | F24H8/00;F24H9/00;F24H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刘灿强;姜长星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管 锅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管式锅炉,包括:混合腔室;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混合腔室配备有:混合空间,燃烧用气体和空气在所述混合空间混合;扁平形状的混合腔室主体;以及平板形燃烧器,在燃烧室的上侧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热交换器配备有:外筒,构成流入和排出热介质,收容热介质的水槽的外壁;多个管,使在所述燃烧室产生的燃烧气体沿内部流动,并且与在外部流动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由扁平形状构成;湍流器,结合在所述管的内侧而引导所述燃烧气体的流动发生湍流;多段隔膜,配备在所述外筒和所述管之间,引导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在半径方向内侧和外侧之间交替转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管式锅炉,更加详细地,涉及相比现有锅炉降低了高度并提高了热交换效率的同时,在高水压的环境下也可以防止变形和破损的烟管式锅炉。
背景技术
通常,锅炉配备有用于使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从而利用加热后的热介质执行供暖或供应热水。这样的锅炉可以包括:热交换部,内部配备有热交换器;燃烧器,组装于热交换部的上部;燃烧室,位于燃烧器与热交换器之间,内部供应有燃烧用气体及空气以进行燃烧。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现有的烟管式锅炉的构成的图。
现有的烟管式锅炉包括:送风机10,供应燃烧用气体及空气;圆筒形燃烧器20,使燃烧用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燃烧室30,借助所述燃烧器20进行混合气体的燃烧;热交换器40,使在燃烧室30产生的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隔热材料50,用于防止在燃烧室3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圆筒形燃烧器20周围的上侧;以及点火棒60,贯通所述隔热材料50而设置,用于点燃所述混合气体。
所述热交换器40可以包括:外筒41;多个管42,配备于外筒41内部,并且在燃烧室30产生的燃烧气体通过多个管42内部;水槽43,在所述管42的外侧收容热介质。
根据同上所述的现有的烟管式锅炉的构成,配备有沿上下方向较长的形态的圆筒形燃烧器20,从而锅炉整体的高度大大增加,因此无法紧凑地制造锅炉,随之带来设置空间受限的问题。
并且,在现有的烟管式锅炉中,在贯通配备于送风机10与圆筒形燃烧器20之间的燃烧室盖12而设置点火棒60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热传导到点火棒,使用了隔热材料50。
然而,所述隔热材料50在燃烧期间内由于受热而发生破裂或者破碎为小颗粒形态,从而引起堵塞热交换器40的作为燃烧气体通路的管42等问题,并且在为了进行维修而将燃烧室盖12与包括圆筒形燃烧器20的混合腔室11分解的情况下,具有不可避免地造成隔热材料50损伤的问题。
另外,在将点火棒60设置于热交换器40侧的情况下,由于追加不必要的工序及部件,导致制造工序增加,并且随之带来热介质漏泄的风险。
韩国授权专利第10-0575187号、韩国授权专利第10-0581580号中公开了与同上所述地在燃烧室盖组装点火棒的结构相关的现有技术。
并且,在应用燃烧性能优于圆筒形燃烧器20的平板形燃烧器的情况下,在结合有平板形燃烧器的混合腔室及混合腔室一侧结合有热交换器,从而在混合腔室与热交换器之间形成有燃烧室。此时,在点火棒组装体贯通混合腔室的一侧部而结合于混合腔室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未燃烧状态的混合气体通过混合腔室与点火棒组装体之间的缝隙泄漏到外部的问题。在同上所述的未燃烧状态的混合气体(未燃气体)泄漏到外部的情况下,对人体构成致命的危险。
在设置用于防止同上所述的混合气体泄漏的密封单元的情况下,由于燃烧室的高温热量传递至密封单元,因此密封单元可能由于劣化而易于破损,从而存在在防止因劣化而破损的情况下设置密封单元不容易的问题。
另外,在欧洲公开专利公报EP 2508834号、欧洲公开专利公报EP2437022号中公开的烟管式热交换器构成为如下的结构:配备有在内部流动有通过燃烧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多个管,并使热介质在管的外侧流动而在燃烧器体和热介质之间实现热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未经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65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气轮胎
- 下一篇:轮胎组装体和轮胎变形状态判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