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氢致开裂性优异的钢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84248.7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7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金大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POSCO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02;C22C38/08;C22C38/06;C22C38/12;C22C38/16;C21D8/02;C21D9/46;C22C38/42;C22C38/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蔡胜有;孙雅雯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氢致 开裂 优异 钢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抗氢致开裂性优异的钢材,以重量%计包含:碳(C):0.10‑0.25%、硅(Si):0.05‑0.50%、锰(Mn):1.0‑2.0%、铝(Al):0.005‑0.1%、磷(P):0.010%以下、硫(S):0.0015%以下、铌(Nb):0.001‑0.03%、钒(V):0.001‑0.03%、钼(Mo):0.01‑0.15%、铜(Cu):0.01‑0.50%、镍(Ni):0.05‑0.50%、余量的铁(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具有100‑300mm的厚度,形成在内部的孔的最大尺寸可以为1μm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硫化氢气氛下使用的压力容器用钢材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有效地确保抗氢致开裂(HIC)性的压力容器用钢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化制造设备、储罐等中使用的压力容器钢材,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设备不断大型化、钢材不断变厚。此外,在制造大型结构物时,为了确保母材及焊接部分的稳定性,降低碳当量(Ceq)及尽量控制杂质成为趋势。而且,由于大量含有H2S的原油的产量增加,对抗氢致开裂(HIC)特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钢材的氢致开裂(HIC)产生原理如下:随着原油中所含的湿硫化氢与钢材表面接触会产生腐蚀,因钢材腐蚀而产生的氢原子渗入扩散到钢材内部并以原子状态存在。渗入扩散到钢材内部的氢原子以氢气形态进行分子化而产生气压,这种压力在钢材内部的脆弱组织(例如,夹杂物、偏析带、内部孔等)引发脆裂。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及持续施加荷重等,裂纹逐渐生长,最终引起钢材的破坏。
为了提高在硫化氢气氛下使用的钢材的抗氢致开裂性,已开发有各种技术,具代表性的技术可例举如下几种方法:1)添加Cu等元素;2)尽量减少裂纹容易产生并扩展的硬化组织(例如,珠光体等)或者控制其形状;3)通过NACT、QT、DQT等的水处理,利用回火马氏体、回火贝氏体等硬质组织来控制基体组织,从而增加裂纹形成的抵抗性;以及4)控制可作为裂纹的起始点的钢材内部的夹杂物等的内部缺陷。
然而,这些技术在大厚度的厚钢板中使用时受到限制,尤其用于厚度为100-300mm、抗拉强度为500MPa级别的钢材时存在无法确保充分的抗氢致开裂特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第2003-013175号(2003.01.15.公开)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可提供抗氢致开裂性优异的钢材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内容。只要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便能够通过本说明的整体内容容易理解本发明的附加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抗氢致开裂性优异的钢材,以重量%计包含:碳(C):0.10-0.25%、硅(Si):0.05-0.50%、锰(Mn):1.0-2.0%、铝(Al):0.005-0.1%、磷(P):0.010%以下、硫(S):0.0015%以下、铌(Nb):0.001-0.03%、钒(V):0.001-0.03%、钼(Mo):0.01-0.15%、铜(Cu):0.01-0.50%、镍(Ni):0.05-0.50%、余量的铁(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具有100-300mm的厚度,形成在内部的孔的最大尺寸可以为1μm以下。
所述钢材可包含70面积百分比以上的铁素体组织及残余珠光体组织作为微细组织。
所述钢材以重量%计还可包含:钛(Ti):0.001-0.03%、铬(Cr):0.01-0.20%及钙(Ca):0.0005-0.004%中的1种或2种以上。
所述钢材可具有50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在-46℃下的夏比冲击吸收能量可以为250J以上,氢致开裂的裂纹长度比可以为5%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POSCO,未经株式会社POSCO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42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