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骑型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1592.9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2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白砂贵盛;藤久保诚;渥美和弥;野村佳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M7/02 | 分类号: | B62M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霍玉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骑 电动 车辆 | ||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
前轮以及后轮;
头管,其支承使所述前轮转向的转向机构;
主框架,其与该头管连接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马达单元,其具有输出所述后轮的旋转驱动力的电动马达;
电池,其向所述马达单元供给电力;以及
摆臂,其可摆动地支承在设置于所述主框架的枢轴,并将所述后轮支承为可旋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单元以及所述电池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支承于所述主框架,
所述主框架包括左右一对的部分,
所述马达单元配置为在俯视观察车辆时位于所述左右一对的部分之间,在侧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主框架重叠,
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轴配置于比所述枢轴靠下方且在车辆前后方向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马达单元的输出轴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比所述枢轴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左右一对的部分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脊骨式框架和从该脊骨式框架的后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
所述马达单元还具备马达容纳部,所述马达容纳部容纳所述电动马达,
所述马达单元的所述马达容纳部配置为在侧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枢轴框架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驾驶员乘坐于车辆且停车并直立的状态下,所述马达轴配置于比所述摆臂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枢轴框架的下部形成有马达支承部,
所述马达支承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具有安装所述马达单元的安装部,
所述马达单元在该马达单元的前侧以及后侧分别由所述安装部进行支承,
所述马达支承部从所述枢轴框架的下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所述马达单元的驱动控制,
所述马达单元包括输出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和与该输出轴连接的驱动链轮,
所述驱动链轮在车辆前后方向设置于比所述枢轴框架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于所述驱动链轮的下方,
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轴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比所述枢轴框架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单元的下部设置有油盘,
所述油盘设置为向所述主框架的下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摆臂构成有供后悬架的下部安装的下部安装部,
在所述主框架构成有供所述后悬架的上部安装的上部安装部,
所述后悬架在侧面观察车身时配置于所述马达单元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配置在穿过所述电池的后端的假想铅垂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单元配置在从所述电池的下端向后方引出的假想直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159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可拉伸带的基于织物的物品
- 下一篇:氧化物膜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