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纯度、高溶解性、高活性的食用菌多糖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03450.9 | 申请日: | 2019-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4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殷朝敏;高虹;姚芬;史德芳;范秀芝;程薇;陈浙娅;乔鑫;马昆;薛淑静;沈汪洋;程士伦;刘大青;李海蓝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强红刚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纯度 溶解性 活性 食用菌 多糖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纯度、高溶解性、高活性的食用菌多糖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食用菌干燥粉碎后放入60Co辐照装置中进行γ射线处理,然后加水进行复合酶酶解、超高速剪切‑超声一体化处理后,除去不溶物得提取液;提取液浓缩后加入无水乙醇,充分搅拌后静置、离心,所得沉淀物经洗涤、干燥即得。相对于传统的热水浸提法以及不辐照处理,本发明方法显著提高了多糖的溶出率、纯度和溶解性,并且经过辐照菇粉提取的多糖生物活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纯度、高溶解性、高活性的食用菌多糖提取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多糖是一类从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的并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形式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研究表明,食用菌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菌、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护肝、抗疲劳和抗衰老等功效,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药品中。
传统的食用菌多糖制备方法主要采用热水浸提法、酸浸提法、碱浸提法提取等,这些方法制备的食用菌多糖提取率比较低,而且提取的多糖样品中杂质多,纯度不到30%;另外,这些方法需要长时间高温处理,会影响多糖的活性。除此之外,现有方法获得的多糖因分子量较大,易形成黏度高、溶解度低的复合物,限制了在生物体内的扩散和吸收,影响其临床应用效果,既而限制了多糖的应用。
多糖的分子修饰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其主链或侧链的某些特殊结构或功能基团进行修饰,使多糖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生物学活性的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修饰方法主要包括羧甲基化修饰、硫酸化修饰、硒化修饰、磷酸化修饰以及辐照修饰等。多糖的辐照修饰是对多糖进行电离辐射,引发多糖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发生辐照交联或辐照断裂,从而改变多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包括分子量、聚合度、分子结构、分子基团组成等。与化学修饰方法相比,辐照改性具有不需要添加催化剂、反应程序可控等优点,因此可用辐照修饰法对食用菌多糖进行修饰。
目前,多糖辐照修饰主要是将提取好的食用菌多糖进行辐照处理,这种处理也可以降低多糖分子量、增加多糖的溶解性,但对多糖的生物活性影响较大,部分多糖经过辐照处理,生物活性会完全丧失。因此,在辐照处理获得低分子量、高溶解性多糖的同时又不损失多糖的生物活性成为了一个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种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方法,采用该方法提取的食用菌多糖具有高纯度、高溶解性和高生物活性,非常适合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药品中。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并不懈探索,最终结合γ射线(60Co)辐照改性、生物酶复合酶解、超高速剪切处理等手段,大大提高食用菌多糖的溶出率和纯度,制备的多糖水溶性好,生物活性高。具体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况如下:
一种高纯度、高溶解性、高活性的食用菌多糖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食用菌原料干燥、粉碎并过筛,所得料粉放入60Co辐照装置中进行γ射线处理,辐照强度为4~20kGy;
(2)取辐照后的料粉,加入10~30倍量的水浸泡,使粉末充分吸水膨胀,调节pH值为5.8~6.2,加入复合酶,酶的用量为每千克原料加入木瓜蛋白酶100~400万U、纤维素酶4.5~30万U及果胶酶10~50万U,36~37℃条件下酶解3~5h;
(3)将酶解液置于超高速剪切-超声一体制备装置中,设置剪切刀头转速8000~12000r/min,超声功率为300~350W,提取温度为75~90℃,处理时间为8~20min;
(4)超高速剪切处理后过滤,上清液保留,滤渣中加入10~30倍量的水重复步骤(3)后取上清,重复1~3次,合并上清液;
(5)将上清液浓缩后,加入无水乙醇至终浓度为60~80%,3~5℃静置过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34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