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效倍增调蓄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08537.5 | 申请日: | 2019-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9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欣;董磊;陈昱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E03F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蓄池 泵站 污染治理 多效 倍增 河道 污水 初期雨水 工程投资 工程效益 功能功效 合流污水 河道水质 排水系统 有效控制 运行维护 无动力 雨水泵 合流 提质 溢流 暂存 应用 污染物 截流 复合 分流 缓解 灵活 污染 | ||
1.一种多效倍增的调蓄池,市政排水泵站包括泵站前池,截污泵组、雨水泵组,雨水泵组连接泵站出水井;其特征在于在雨水泵组之后设置调蓄池,调蓄池与泵站出水井相连通,同时在调蓄池池底设置连通管与泵站前池连通,调蓄池内设置放空管,用于调蓄池放空;所述出水井与外排河道之间设置第一控制闸门,所述调蓄池与泵站出水井之间设置第二控制闸门,所述调蓄池底部与泵站前池的连通管处设置第三控制闸门,调蓄池放空管处设置第四放空闸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闸门、第二控制闸门、第三控制闸门、第四控制闸门,切换多效倍增调蓄池的运行工况,所述运行工况包括:泵站放江模式、调蓄池开启模式、调蓄池放空模式和调蓄池冲洗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倍增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市政排水泵站设置泵站控制系统,所述泵站前池内、调蓄池内分别安装液位监测装置和水质监测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效倍增调蓄池,其特征在于,
泵站放江模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闸门开启,第二控制闸门、第三控制闸门关闭,同时启动雨水泵站;
调蓄池开启模式中,所述调蓄池内液位高于泵站前池水位时,所述第一控制闸门、第三控制闸门、第四控制闸门关闭,第二控制闸门开启,同时开启雨水泵组,采用泵提升的方式进水;如所述泵站前池水位高于调蓄池内液位时,打开第三控制闸门,采用重力进水的方式;
调蓄池放空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雨水泵组关闭,当调蓄池内上层水质达到排河标准时,自动开启第一、第二控制闸门,关闭第三控制阀门,将调蓄池上层水排入河道;第二阶段,当调蓄池内水位下降到第一设定位置,第四控制闸门开启,进行调蓄池中层放空;第三阶段,当调蓄池内水位下降到第二设定位置,第三控制闸门开启,进行调蓄池底层放空;
调蓄池冲洗模式中,第一控制闸门、第四控制闸门关闭,第二控制闸门、第三控制闸门开启,同时开启雨水泵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效倍增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效倍增调蓄池运行过程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1,在旱天关闭第一控制闸门、第三控制闸门、第四控制闸门,开启第二控制闸门,同时启动雨水泵组,进入调蓄池进水模式,雨水泵组将泵站前池中的水提升至泵站出水井后,自流进入调蓄池中;
步骤2,当调蓄池充满后,调蓄池中的液位监测装置将信号传送到泵站控制系统,关闭雨水泵组、及第二控制闸门,调蓄池中存水的污染物进行自然沉降,向池底积聚;
步骤3,经过一段时间沉积,调蓄池最上层水质较好,当上层水质优于允许排河水质时,调蓄池中的水质监测装置将信号传送到泵站控制系统,开启第一控制闸门、及第二控制闸门,使调蓄池中最上层水通过泵站出水井进入河道;
步骤4,当上层水放空结束后,调蓄池中的液位监测装置将信号传送到泵站控制系统,关闭第二控制闸门,并开启第四控制闸门,进行调蓄池中层放空,出水用于冲洗排水总管或者直接输送至污水收集系统;
步骤5,调蓄池中层水放空后,,调蓄池中的液位监测装置将信号传送到泵站控制系统,开启第三控制阀门,使调蓄池底层浓度较高的水进入泵站前池,通过泵站前池中的截污泵组将污水泵送至污水收集系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倍增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底部设置流槽,防止污泥淤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倍增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效倍增调蓄池采用地下式、半地下式或地上式的建设形式,对于雨水泵扬程较高的泵站,调蓄池采用地上式或半地下式;对于雨水泵扬程较低的泵站,采用地下式的调蓄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853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