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油气缓冲式纵向抖振减振装置的起落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2410.9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7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尹乔之;张钊;魏小辉;聂宏;葛东东;陈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5/58 | 分类号: | B64C25/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唐绍焜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撑杆 起落架 航向 主起落架 油气 减振装置 缓冲式 抖振 缓冲器 起落架系统 起落架支柱 撑杆机构 动态稳定 刹车装置 振动能量 纵向振动 阻尼特性 振动力 缓冲 减小 外筒 刹车 替换 传递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油气缓冲式纵向抖振减振装置的起落架,采用油气式缓冲器替换主起落架航向撑杆下阻力撑杆,并在主起落架外筒与航向撑杆间增加一套阻力撑杆机构,以此减缓主起落架纵向振动现象。增加的航向撑杆能够承受起落架支柱航向力矩,而利用油气式缓冲器具有的弹性及阻尼特性,能够迅速吸收起落架刹车滑跑过程中地面及刹车装置传递过来的振动能量并减小振动力,提高起落架系统的动态稳定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起落架纵向抖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油气缓冲式纵向抖振减振装置的起落架。
背景技术
飞机起落架纵向抖振现象是由于防滑刹车系统的工作引起机轮的制动力矩改变,从而造成机轮的转速出现周期性改变,引发的起落架纵向振动。刹车装置通常安装在飞机主起落架机轮上,因此刹车抖振现象多发生于主起落架。随着现代飞机起落架高强钢的使用和减重设计要求,起落架柔性问题以及由其带来的振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一些军机和无人机型号都发生过起落架刹车抖振的现象,通过减振装置和结构设计来尽量减小不利振动,在起落架设计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对于刹车抖振方面的研究较少,可查阅到的文献主要以研究抖振机理、起落架结构以及刹车控制参数的改变对抖振的影响为主。而对于减缓起落架抖振现象的方法研究,文献1(Gualdi S,Morandini M,Ghiringhelli G L.Anti-Skid Induced AircraftLanding Gear Instability[J].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12(8):627-637.)研究了刹车系统控制参数的调节,而未从起落架结构设计上提出减振方案。文献2(吴华伟,陈特放,胡春凯,等.飞机刹车制动引起的谐振解决措施[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2,48(2):50-53.)以综述形式描述了起落架抖振的解决措施,提到起落架及刹车装置各部件安装时尽量采用防振橡胶垫等方式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但未给出具体设计方案。目前国内外在起落架抖振减振装置设计方面仍鲜有研究。
为了解决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的起落架抖振问题,将飞机主起落架航向撑杆下阻力撑杆替换为一套油气缓冲式减振装置,通过油气缓冲器自身的弹性与阻尼特性,可以有效吸收纵向抖振能量,减缓飞机在刹车过程中的起落架前后向振动现象,避免了刹车装置共振问题,延长了刹车装置和起落架的使用寿命。而缓冲减振装置与起落架支柱之间增加的航向撑杆限制了起落架纵向位移自由度,提高了起落架结构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飞机地面刹车滑跑过程中的主起落架纵向抖振现象,采用油气式缓冲器替换主起落架航向撑杆下阻力撑杆,并在主起落架外筒与航向撑杆间增加一套阻力撑杆机构,以此减缓主起落架纵向振动现象。
一种带有油气缓冲式纵向抖振减振装置的起落架,包括主起落架和机轮,所述主起落架顶部与机身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起落架活末端通过轴承安装有机轮;还包括上阻力撑杆、航向撑杆以及油气式缓冲器;
所述上阻力撑杆顶端安装在机身上,下端分别铰接有航向撑杆和油气式缓冲器;所述航向撑杆包括第一航向撑杆和第二航向撑杆;所述第一航向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上阻力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航向撑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航向撑杆和第二航向撑杆的铰接处设有锁定装置;所述第二航向撑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主起落架上部位置;
所述油气式缓冲器下端铰接在所述主起落架下部位置,包括缓冲器外筒及滑动安装在所述缓冲器外筒内的缓冲器活塞杆;在所述缓冲器外筒内顶端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油针,在所述缓冲器外筒内下部位置安装有活塞,在所述活塞上中心位置开设有限流孔,所述限流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油针的最大直径;在所述活塞上还设置有两个限油孔;在所述缓冲器活塞杆内设置有浮动活塞,所述浮动活塞将所述缓冲器活塞杆内腔室分成上气腔和下油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24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飞行器制动系统的架构
- 下一篇:一种无尾翼矢量共轴直升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