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7013.0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2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庞翠萍;陈坚;堵国成;赵伟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96 | 分类号: | C12N9/96;C12N9/18;C12N9/24;C12N9/88;C12N9/82;C12N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稳定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属于酶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在酶的N端由连接肽(linker)连接双亲短肽(SAP)大大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脂肪氧合酶在50℃保温30min后仍然保持初始酶活的95%以上,而相同条件下野生型LOX只保留初始酶活20%左右;利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碱性果胶酶在60℃保温30min后仍然保持初始酶活的97%以上,而相同条件下野生型LOX只保留初始酶活35%左右;利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天冬酰胺酶在在60℃保温30min后可保持初始酶活的120%以上,而相同条件下野生型LOX只保留初始酶活30%左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属于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基于热稳定性对酶应用性能的重要影响,获得高热稳定性的酶一直是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随着结构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者已经可以通过一些结构参数的分析(如B-因子、RMSF值等)或同源序列比对,较准确地定位影响酶分子热稳定性的氨基酸残基或肽段,进而对其进行定点突变提高酶的热稳定性。
尽管上述分子改造技术已成为酶热稳定性改造的常规策略,但是,它仍有其固有的技术缺陷,例如,定点突变的前提是获得准确的酶分子结构信息,体外定向进化则面临大量的突变体筛选,导致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热稳定性明显提升的突变体。因此,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酶稳定化策略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大阪大学Urabe团队在研究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过氧化氢酶的热稳定性时发现(Nat Biotechnol,1999,17(1):58-61),融合短肽对酶的热稳定性影响明显;也有研究者在将过氧化氢酶C-端与不同长度和氨基酸序列的短肽随机融合时,得到了一系列高热稳定性的突变体;另外,大阪大学Kanaya团队发现C-端融合嗜热古菌核糖核酸酶C-端七肽(IGCIIL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来源的核糖核酸酶的热稳定性(PLoSONE,2011,6(1):e16226)。可见,融合短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提高酶热稳定性的手段。
SAPs是一类亲疏水氨基酸交替分布,能自发组装成纳米结构的短肽,其特有的两亲性质使得其在水中能形成水凝胶,从而对目的蛋白或其他小分子进行固定化。基于此,本研究室早前期研究中(Appl Microbiol Biot,2013,97(21):9419-9427),将一类SAPs融合在酶N端进行融合酶异源表达时发现,SAPs具有提高酶表达量及稳定性的功能,其中,具有特殊电荷分布的S1(AEAEAKAKAEAEAKAK)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效果;清华大学Lin等(FaradayDiscuss,2013,166:233)则发现,利用与S1氨基酸组成类似的SAP(LELELKLKLELELKLK)融合在酶末端,可促进生成活性包涵体,说明氨基酸组成对SAPs融合蛋白的分泌表达及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可尝试以SAPs为基础,得到一种提高酶热稳定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得到一种提高酶热稳定性的方法。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在酶的N端通过连接肽(linker)连接双亲短肽(SAP);
所述连接肽(linker)为包含刚性肽和柔性肽的组合单元;所述刚性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EAAAK)所示;所述柔性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GGGGS)所示;
所述双亲短肽(SAP)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ADADAKAKADADAKAK)或SEQ IDNO.4(ADADARARADADARAR)所示的短肽组成的重复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70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