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9196.X | 申请日: | 2019-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3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琪;郭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F16/9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一同创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3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远程传输 大数据 基因工程技术 气体分子 特征性 气味发生装置 编码数据库 电信号编码 互联网传输 计算机编码 气味传感器 终端计算机 解码 化学信号 技术支持 净化处理 气味信号 复现 构建 配比 嗅觉 数据库 潜能 传输 分类 应用 统计 开发 | ||
1.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
(1)气体分子的收集与净化处理;
(2)应用仿生学构建气味传感器阵列,完成气味的特征性识别,并将气体分子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3)结合大数据与计算机编码技术,将转变后的电信号统计分类,建立一套电信号编码数据库;
(4)利用互联网传输和编码数据库,以电信号在终端计算机之间远程传输并解码的形式完成气味信号的特征性传输;
(5)通过气味发生装置,完成材料的精确配比以实现气味复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建立气味数据库,将多种气味分别通过气味传感器阵列,记录其引起的可测电信号组。采用统一的二进制编码的手段,基于已有的气味数据库,将不同应用背景中的气味识别器传出的电信号进行统计和整合,按照二进制编码机制进行全面的编排和补充不断地处理整合成为电信号编码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气味传感器阵列是将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合成的动物嗅觉细胞作为气味敏感元件,通过在聚丙烯酰胺等胶体中进行固化,连接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实现气味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达到传感器阵列的交叉敏感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气味复现是利用一种便携化、可拆卸的气味发生装置,以无毒、绿色的浓缩液或固体物质作为模拟气味源,制成气味复现的原料,通过系统的精确配比混合形成气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信息远程传递的实现基础是电路可将电信号实时传递至云端,被终端计算机接收,从而实现以电信号编码为信息载体的气味信号在不同地点间的传输,达到即时远距离传输,减少失真。
6.实现权利要求1的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装置,其特征是通过利用气味净化装置、气味识别装置、互联网传输装置与气味发生装置之间的数据信号连接实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气味净化装置与气味识别装置包括输气管(5)、气味净化桶(2)、内附活性炭层(6)、内附硅胶层(7)、可拆卸端盖(8)、分配控制器(9)、细胞型传感器阵列器阵列(10)、电信号转换器(11)、信号放大器(12)和导线(13);其中气味通过输气管(5)进入气味净化装置中被采集,利用活性炭层(6)和硅胶层(7)完成气体分子的净化和干燥;得到的纯净气体通过分配控制器(9)完成分流,被细胞型传感器阵列器阵列(10)中的各个固化生物体细胞特异性吸附识别后传输出电信号,通过电信号转换器(11)与信号放大器(12)完成电信号的转换和处理,最后通过导线(13)传输到终端计算机(14)中完成气味信息的最终采集和记录。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气味发生装置包括气味发生腔(4)、输气管(5)、可拆卸端盖(8)、空气储气瓶(15)、进气口(16)、出气口(17)、流量计(18)、气味发生器出气口(19);从空气储气瓶(15)通过进气口(16)向气味发生腔(4)中鼓入纯净空气,流经气味发生腔完成各气味的再生,通过出气口(17)和流量计(18)进行气味发生器出气端的输出气味流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气味发生腔(4)为气味盒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气味盒子所含气味原料储存器(21)以无毒、绿色的浓缩液或固体物质作为模拟气味源,制成气味复现的原料;经过终端计算机精确控制气味原料储存器的加热温度和推拉杆的推送高度,储存器中的液体或固体气味发生源挥发出具有精确配比的特定气体,被鼓入空气携带,从而混合形成目标气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919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