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9196.X | 申请日: | 2019-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3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琪;郭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F16/9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一同创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3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远程传输 大数据 基因工程技术 气体分子 特征性 气味发生装置 编码数据库 电信号编码 互联网传输 计算机编码 气味传感器 终端计算机 解码 化学信号 技术支持 净化处理 气味信号 复现 构建 配比 嗅觉 数据库 潜能 传输 分类 应用 统计 开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采用气体分子的收集与净化处理;应用仿生学构建气味传感器阵列,完成气味的特征性识别,并将气体分子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结合大数据与计算机编码技术,将转变后的电信号统计分类,建立一套电信号编码数据库;利用互联网传输和编码数据库,以电信号在终端计算机之间远程传输并解码的形式完成气味信号的特征性传输;通过气味发生装置,完成材料的精确配比以实现气味复现。完整的气味远程传输过程得以实现,为极具潜能的嗅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特指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面对着未来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全网络多媒体信息传输的趋势,实现嗅觉远程传输成为发掘嗅觉领域巨大潜力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传统气味传感器制作的电子鼻等设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气味的识别过程,但将气味作为信息进行远程传输和复现,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目前,生物体嗅觉传导机制并不完善,无法通过直接的嗅觉神经刺激来完成气味信息的感知。同时准确地寻找到气味的基本组成单元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本专利通过采用大数据思想,收集与整理常用领域涉及到的气味信息,逐步建立起气味数据库。气味数据库的建立依靠仿生学原理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气味识别装置,通过采集动物体嗅觉细胞制作细胞型气味传感器阵列,通以不同气体来模拟生物体嗅觉系统的气味识别过程。传感器阵列内的嗅觉细胞将气体的化学信息转化成电信号,构成气味数据库。以气味数据库为指导,选择绿色的气味复现材料作为气味源,构成气味发生装置,在从远程接收到的电信号的指挥下合成特定的气味,完成气味复现。随着仿生学原理的广泛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愈发强大,本发明独创性的气味远程传输技术成为了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为嗅觉信息的发掘和应用提供了帮助。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仿生学、大数据、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气味远程传输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气体分子的收集与净化处理;
(2)应用仿生学构建气味传感器阵列,完成气味的特征性识别,并将气体分子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3)结合大数据与计算机编码技术,将转变后的电信号统计分类,建立一套电信号编码数据库;
(4)利用互联网传输和编码数据库,以电信号在终端计算机之间远程传输并解码的形式完成气味信号的特征性传输;
(5)通过气味发生装置,完成材料的精确配比以实现气味复现。
如图1,气味远程传输方法的具体流程如下:气味分子通过气味的收集与净化处理,被基于仿生学原理和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细胞型气味传感器阵列识别,将气体分子自身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应用计算机编码技术将电信号转换成一组二进制编码,并利用大数据的管理与整合功能构建全面的电信号编码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气味电信号编码传递到终端计算机中完成气味的远程传输;随后气味发生装置在终端计算机的电信号编码的指导完成气味的精确复现。
所述建立气味数据库,将多种气味分别通过气味传感器阵列,记录其引起的可测电信号组。采用统一的二进制编码的手段,基于已有的气味信息数据库,将不同应用背景中的气味识别器传出的电信号进行统计和整合,按照二进制编码机制进行全面的编排和补充不断地处理整合成为电信号编码库。
所述气味传感器阵列是将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合成的动物嗅觉细胞作为气味敏感元件,通过在聚丙烯酰胺等胶体中进行固化,连接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实现气味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达到传感器阵列的交叉敏感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91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