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信探测器微带平板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32971.7 | 申请日: | 201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6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彭树生;彭立尧;吴礼;刘钧;高辉;盛俊铭;毕业昆;卞亨通;肖芸;李玉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马鲁晋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信 探测器 微带 平板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信探测器微带平板天线,属于天线领域,包括微带阵列天线、第一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馈电网络、波导层、第一微带线‑波导过渡器、第二微带线‑波导过渡器。微带阵列天线包括等间距分布且相互平行的N根天线,每根天线包括M个天线阵元,M个天线阵元关于馈线呈左右交替式分布,并与馈线连接成梳状。本发明的天线实现了天线与有源器件的异面结构,减少了馈线的损耗及干扰,降低了有源网络对天线的影响,且通过金属贴片能够有效抑制副瓣,具有体积小、成本低、高增益、低副瓣、高隔离度等优点,能满足近距离毫米波引信探测器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领域,特别是一种引信探测器微带平板天线。
背景技术
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设条件下引爆或引燃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引信主要应用于军事武器系统中,现代战争模式注重于目标精确打击与高效毁伤,因而包含关键部件引信的精确打击弹药和防空反导弹药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舞台。根据获取目标信息方式的不同,引信分为触发引信,近炸引信和执行引信三大类。触发引信依靠与目标实体直接接触或碰撞而作用:近炸引信以近感方式,即通过某些非直接接触方法感知目标特征,当符合条件时就产生作用;执行引信是直接获取外界专门的设备发出的信号而作用。因此,口径小、增益大、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的引信天线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天线很难满足上述的所有要求。
77GHz毫米波技术使得天线在较小体积的前提下实现高增益、窄波束成为了可能,如果能将毫米波技术复合近炸引信功能,将能有效地提高目标的命中精度。而目前针对引信的77GHz毫米波天线研究匮乏,针对77GHz毫米波天线的设计也寥寥无几,存在着没有考虑实际应用的尺寸,设计的天线体积过大,馈电损耗过大,天线的收发隔离度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增益、小体积、收发隔离度高、成本低、稳定可靠等优点的引信探测器微带平板天线。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引信探测器微带平板天线,包括微带阵列天线、第一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馈电网络、波导层、第一微带线-波导过渡器、第二微带线-波导过渡器;
所述第一介质基板、第一金属层、波导层、第二金属层、第二介质基板从上至下依次叠加,第一介质基板上远离第一金属层的一侧依次设置第一接地板、馈电网络、微带阵列天线,微带阵列天线靠近馈电网络的一侧与馈电网络相连,微带阵列天线远离馈电网络的一侧设置金属贴片;第二介质基板上远离第二金属层的一侧设置第二接地板和馈线;
所述第一微带线-波导过渡器包括第一接地板、第一介质基板、第一金属层和第一辐射贴片;所述第二微带线-波导过渡器包括第二接地板、第二介质基板、第二金属层和第二辐射贴片;
第二介质基板和波导层通过第二微带线-波导过渡器的第二辐射贴片进行能量传输,第一介质基板和波导层通过第一微带线-波导过渡器的第一辐射贴片进行能量传输,微带阵列天线和第一介质基板通过馈电网络进行能量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微带阵列天线包括相互平行的N根天线。
进一步地,所述微带阵列天线中N根天线等间距分布,间距为l。
进一步地,所述微带阵列天线中每根天线包括M个天线阵元,M个天线阵元关于馈线呈左右交替式分布,并与馈线连接成梳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本发明通过将微带线-波导过渡器与波导相连,实现了天线与有源器件的异面结构,减少了馈线的损耗及干扰,降低了有源网络对天线的影响;2)本发明通过在微带阵列天线远离馈电网络的一侧设置金属贴片,能够有效抑制副瓣,达到了引信天线的低副瓣设计要求;3)本发明能在有限的体积内实现高增益、低副瓣、高隔离度的天线结构,满足实现近距离探测的低成本、小体积、高性能的引信微带天线设计的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29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