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37557.5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9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吴龙;徐歆;陈小强;祝琳;周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郭桂峰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黄曲霉 毒素 b1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化学测试分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视化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将样品提取液加入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试剂盒中反应后,所得的产物用洗涤液进行磁场清洗,然后加入A液和B液进行反应,再加入终止液停止反应;用所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试剂盒中黄曲霉素B1标准比色卡进行比对,得到待测样品黄曲霉素B1的含量或范围值。该检测工艺具有灵敏、简单、便携、可实时检测的优点,不仅可以通过肉眼来完成目标物的定性检测,还能通过酶标仪测试显色溶液的吸光值进行定量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测试分析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和坚果中。其中,最容易受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的食品有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黄曲霉毒素B1(AFB1)在已知的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可引发人类肝癌和食道癌。黄曲霉毒素B1(AFB1)对人和动物都具有强烈的毒性,主要表现对肝脏的损害,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随着市场监管范围的扩大以及检测指标限量值的降低,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简便快速的方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以满足市场需求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免疫层析法、荧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能够获得较高的检测准确度,但是其检测周期长,仪器成本高,并且需要培养专业的操作人员,因此不适合进行现场的快速分析检测。免疫层析法具有快速、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该方法最大的缺点是灵敏度低,精密度较差,并且只能使用抗体-抗原识别模式进行检测,不适合黄曲霉毒素B1(AFB1)这类小分子的分析检测。荧光光度法的灵敏度比较高,其灵敏度可以达到pM水平,但由于该方法容易受溶液中离子和其他物质的干扰,其特异性和准确度还有待提高。酶联免疫(ELISA)法具有特异性强、操作方法简单、易于商品化和自动化等优点,它在食品、生物和环境等相关分析领域备受研究者的青睐。
传统的酶联免疫(ELISA)法具有操作过程繁琐、试剂盒成本高、检测周期长、易出现假阳性等缺点,这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试剂盒的检测方法。该检测工艺具有灵敏、简单、便携、可实时检测的优点,不仅可以通过肉眼来完成目标物的定性检测,还能通过酶标仪测试显色溶液的吸光值进行定量分析。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50、将样品提取液加入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试剂盒中反应后,所得的产物用洗涤液进行磁场清洗,然后加入A液和B液进行反应,再加入终止液停止反应;
步骤51、用所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试剂盒中黄曲霉素B1标准比色卡进行比对,得到待测样品黄曲霉素B1的含量或范围值。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50中,所述的将样品提取液加入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试剂盒中反应时间为40~60min,优选为40min;所述的用洗涤液进行磁场清洗次数至少为3次,优选为3次;所述的加入所述A液和所述B液进行反应时间为10~40min,优选为10min;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样品提取液、所述洗涤液、所述A液、所述B液和所述终止液体积比为1:2~4:1:1:1。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50之前还包括:
步骤01、固体样品去皮粉碎,加入甲醇和石油醚,静置分层,下层为所述固体样品的样品提取液。
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75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