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基槽挡泥墙的施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48434.1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6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宋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61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基槽挡泥墙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下基槽挡泥墙的施工工艺,包括挡泥板、钢管桩,每一个挡泥板安装在两钢管桩之间;钢管桩包括位于下端的结构桩、位于上端的施工桩,施工桩与结构桩连为一体,所述钢管桩的两侧焊接有角钢锁口,所述挡泥板的两侧固定有与角钢锁口配合的H型钢,所述挡泥板通过H型钢安装在钢管桩的角钢锁口内;其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浮式操作平台;2)钢管桩打设;3)安装挡泥板;4)操作平台移位;5)后续沉桩及挡泥板安装。本发明的挡泥墙具有结构可靠性好、工艺简单、施工效率高,安全风险小,工程造价低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基槽挡泥墙的施工工艺,属于水下基槽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深中通道的沉管基槽两侧需要设置挡泥墙,来阻挡淤泥的流动,避免淤泥影响沉管基槽,传统的挡泥墙为连续钢板桩结构,该结构在使用时,存在如下缺点:
1)钢板桩锁口严密、施工难以控制,施工效率较低,而且水下拆除困难。
2)需要大量的潜水作业,安全风险大。
2)钢板桩投入量大,工程造价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基槽挡泥墙的施工工艺,工艺简单,施工效率高,安全风险小,工程造价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水下基槽挡泥墙的施工工艺,所述挡泥墙包括若干挡泥板、若干钢管桩,每一个挡泥板安装在两钢管桩之间;
所述钢管桩包括位于下端的结构桩、位于上端的施工桩,所述施工桩与结构桩连为一体,所述钢管桩的两侧焊接有角钢锁口,所述挡泥板的两侧固定有与角钢锁口配合的H型钢,所述挡泥板的两端通过H型钢安装在钢管桩的角钢锁口内;
其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操作平台
所述操作平台长17m、宽3m,操作平台中的浮箱高度为1m,浮箱中间设置三个钢管桩定位孔和两道挡泥板安装槽口,以控制钢管桩平面位置,浮箱上部设置防护栏杆和系缆桩;
2)钢管桩打设
钢管桩打设采用震动法施工,打桩前,首先由GPS控制,通过六根锚缆调整,操作平台就位,起重船起吊液压震动锤、夹住施工桩顶部,由操作平台的定位孔穿入,开启震动锤沉桩至设计标高,第一次打设三个钢管桩;
3)安装挡泥板
起重船将挡泥板起吊至两根钢管桩之间,由操作平台上的槽口进入,两端插入钢管桩上的角钢锁口,然后起重船落钩,使挡泥板两端支撑在钢管桩中角钢锁口底部的底托板上,第一次安装两块挡泥板;
4)操作平台移位
打完三根钢管桩、安装完两块挡泥板后,首先拆除第一根施工桩,然后操作平台移位,起重船吊起操作平台,向前移动一个钢管桩间距,由施工桩顶部套入,再次就位,并且用锚缆固定;
5)后续沉桩及挡泥板安装
操作平台再次就位后,施打第四根钢管桩,再安装第三块挡泥板,由此,每打设一根钢管桩、安装一块挡泥板、拆除一根施工桩,操作平台向前移动一次,以此类推,直到安装结束,拆除所有的施工桩,进行另一侧挡泥墙施工。
作为改进,所述结构桩与施工桩之间采用承插口对接,且采用长螺栓固定。
作为改进,所述施工桩的顶端设有与长螺栓连接的旋转手柄。
作为改进,相邻两钢管桩的间距为7m,所述施工桩、结构桩的壁厚均为16mm。
作为改进,所述挡泥板包括挡泥板本体,挡泥板本体的两侧焊接有所述H型钢,挡泥板本体的上端焊接有若干吊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84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