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动熔体运输包系统与熔体输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61356.9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0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花蕊;杨波;曾德园;陶同祥;张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12 | 分类号: | B22D41/12;B22D4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运输 系统 输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熔体运输包系统与熔体输送方法,包括有封闭式运输包、控温系统、气压系统、控制器,封闭式运输包用以储存金属熔体,并将金属熔体由熔解炉运送到铸造车间的保温炉处,并将金属熔体输送入保温炉内;控温系统包括测温装置和加热装置,测温装置用以实时测量输送和输送过程中封闭式运输包内的金属熔体温度,控温系统用以加热封闭运输包内的熔体;气压系统使压缩空气进入运输包,并将运输包内熔体压至铸造机保温炉内,实现运输包内金属熔体的输送;控制器根据测温装置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加热装置对封闭运输包内熔体进行加热,并控制气压系统实现熔体的输送。本发明保证了运输包输送过程精确控制;同时提高了输送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金属熔体,尤其是铝合金的气动熔体运输包系统与熔体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轻量化是燃油汽车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降耗增程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以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代替传统的钢铁材料,已成为汽车设计更新换代的必然选择。用于汽车上的铝合金可分为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铸造铝合金占据主导,占汽车用铝量的80%左右,主要用于制造发动机、离合器壳体、车轮、底盘件等零部件。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零部件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铸造方法,如低压铸造、差压铸造、高压铸造、挤压铸造等。
铸造过程中首先将铝锭在熔化炉或熔解炉中熔化,熔化后的铝液通过浇包由熔炼车间转运至铸造车间,然后将浇包内的铝液通过导流口倒入铸造保温炉内进行浇注成型。然而采用这种传统的浇包转运铝液,运输过程中由于铝液大面积向浇包盖及环境中传热,铝液温度会迅速下降,严重影响了铝液密度和质量,待运输至铸造车间时,浇包内表层的铝液部分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凝固,不利于铝液在模具中成型,大大影响铸造零部件的成型质量。同时,由于铝液向浇包盖传热,工人将铝液倒出时,浇包盖的高温可能对工人造成灼伤。而且,此方法转运铝液精度低的问题,大大影响铸造的生产效率。且现有的倾倒式浇包,常常发生倾倒过快或晃动导致铝液泄漏的问题,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铝液转运用倾倒式浇包转运铝液质量差、浇注精度低、操作安全隐患大、铝液转运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气动浇包装置与浇注方法,该装置不仅能在转运过程中对浇包进行加热,使铝液维持在满足要求的温度范围内,而且整个浇注过程为全封闭式气动浇注,不存在铝液泄漏的危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气动熔体运输包系统的技术方案是:该气动熔体运输包系统包括封闭式运输包、控温系统、气压系统以及控制器;
所述气压系统使气体进入封闭式运输包,并将封闭式运输包内熔体压至铸造车间的保温炉内,实现封闭式运输包内金属熔体的输送;
所述控制器控制气压系统根据测温机构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加热机构对封闭运输包内熔体进行加热,并控制气压系统实现熔体的输送。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式运输包包括包体,包体上装有包盖,包盖固定密封在包体上;包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包盖上设有金属液出口以及用于加注金属液的炉口,炉口上设有炉门;
所述控温系统包括测温装置和加热装置,测温装置安装在所述包盖上,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包体上;
所述气压系统包括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通气管路、数字组合阀以及用于控制气体通断的进气阀,所述,所述通气管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进气阀以及数字组合阀按照进气方向依次设置在通气管路上,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包盖上;
所述控制器能够接收所述测温装置采集的温度信号以及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采集的压力信号,指挥所述加热装置对封闭式运输包内熔体进行加热,以及指挥数字组合阀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数字组合阀是由一组截面积不同的电磁阀组成组合式流量调节阀,也即由多个按二进制排列的阀门组成的阀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13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