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3381.9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8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刘翼翔;傅秋叶;刘光明;孙乐常 | 申请(专利权)人: | 集美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P10/30 | 分类号: | A23P10/30;A23L33/10;A23L33/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赖秀华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素 牡蛎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牡蛎肽采用水溶解,pH值调节至10~12,得到碱性牡蛎肽水溶液;(2)将岩藻黄素粉末用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溶解,加入脂肪酸混匀,得到岩藻黄素‑脂肪酸分散液;(3)将碱性牡蛎肽水溶液与岩藻黄素‑脂肪酸分散液混匀,超声处理;(4)将步骤(3)所得溶液的pH值调回至6~8,得到澄清的岩藻黄素‑牡蛎肽复合物水溶液;(5)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所得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兼具了微胶囊与纳米乳液的优点,具有水溶性好、稳定性强、吸收率高、工艺简单、无化学残留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岩藻黄素是存在于褐藻中的叶黄素类物质,具有视力保护、保肝、调节脂代谢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独特的长链共轭结构(含丙二烯结构)导致岩藻黄素的稳定性差,极易受到高温、氧气、光照等条件的破坏,难以在食品生产中应用;此外,岩藻黄素的脂溶性特点令其难以在食品亲水体系中均匀分散,造成了人体吸收的多重屏障,难以发挥其独特的生理活性。因此,提高岩藻黄素的稳定性、促进人体对岩藻黄素的吸收利用是实施岩藻黄素产业化开发的技术关键。
常规微胶囊包埋技术通常强调了对类胡萝卜素的包载量、溶解性与稳定性的改善,却忽视了人体的吸收效果,违背了营养强化的初衷。例如,浙江新昌制药厂生产的β-胡萝卜素水分散性干粉10%CWS以及β-胡萝卜素乳液1%,这些产品可直接用于饮料、液体食品等的着色和营养强化。但是,当前的类胡萝卜素制剂仍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存在安全隐患,产品中残留有机溶剂;(2)吸收困难,类胡萝卜素微胶囊化制剂的粒径在0.7~5μm之间;(3)生产效率低,生产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有较多损失。为了弥补微胶囊技术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利用微/纳米乳液和生物大分子对类胡萝卜素进行包埋,如自乳化载体、纳米自乳化载体、纳米粒以及纳米乳化复合体系等。江南大学麻建国课题组以食品生物大分子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乳化剂,构建水包油(O/W)型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Salvia-Trujillo等(2013)利用玉米油-吐温20为β-胡萝卜素载体;Tian等(2014)采用卵磷脂-壳聚糖为载体制备叶黄素纳米脂质体,有效提高了叶黄素的加工稳定性;Huang研究团队(2010)还将壳聚糖分子结构中接入辛酰基和聚乙二醇单甲醚基团得到改性壳聚糖,并用于类胡萝卜素的运载,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另外,中国农业大学高彦祥研究团队还采用了高压均质法制备了基于Tween系列表面活性剂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Yuan et al.,2008;Qian et al.,2012)。然而,这些技术在追求类胡萝卜素的高载量和高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却忽略了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生产工艺的经济性。例如,当Tween80浓度(小于100nm)达到4mg/m L时溶血系数可达60%(Lee et al.,2003;Gong et al.,2009),而此浓度还远远低于Tween 80在纳米乳液配方中的一般浓度(10~50mg/m L);而高压均质等技术对设备要求较高,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岩藻黄素因难溶于水、稳定性差、吸收率低导致的加工适性差、应用局限大的难题,通过对现有加工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种水溶性好、稳定性强、吸收率高的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藻黄素-牡蛎肽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牡蛎肽采用水溶解,并将pH值调节至10~12,以打开牡蛎肽疏水内腔,得到碱性牡蛎肽水溶液;
(2)将岩藻黄素粉末用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溶解,加入脂肪酸混匀,得到岩藻黄素-脂肪酸分散液;
(3)将所述碱性牡蛎肽水溶液与所述岩藻黄素-脂肪酸分散液混匀,超声处理,使岩藻黄素与牡蛎肽疏水内腔充分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美大学,未经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33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