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对姿态的识别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95686.X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41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党博;张雄;许林康;刘长赞;杨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3/12 | 分类号: | G01V3/12;G01V3/10 |
代理公司: | 西安维英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3 | 代理人: | 沈寒酉;李斌栋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对 姿态 识别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相对姿态的识别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以发射线圈为对称点,确定关于发射线圈对称的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确定处于接收响应一致的接收线圈范围内的事故井部分与救援井平行;否则,以发射线圈为中心点,将接收线圈阵列划分为两部分接收线圈;对于各部分接收线圈,确定是否存在至少一个部分接收线圈内所有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累加值和与发射线圈共置的中心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是否一致:若是,则确定与中心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一致的部分接收线圈范围内的事故井部分与救援井平行;否则,则确定事故井与救援井完全不平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相对姿态的识别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救援井探测定位方法主要包括磁扰动法、注入电流法和瞬变电磁法等。而对于瞬变电磁法,也可以称为时域电磁法来说,属于一种基于瞬变信号电磁感应的定位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接大地的大回线产生一次脉冲电磁场信号,促使地层中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并且在一次脉冲磁场信号的间隙期间,导体中感应电流所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不会因为一次场的消失而马上消失,也就是说会有一个瞬变的过程,探测单元利用研制的线圈测得二次磁场信号,获得感应电动势。其中,感应电流扩散的阶段可以分为早期、中晚期和远场、近场,产生的二次磁场具有很好的导体探测能力。所以利用瞬变电磁原理对事故井进行检测,其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层状媒质中的电磁场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利用金属套管的电阻率比地层的电阻率低6-7个数量级这一特征,通过探测均匀地层中的金属异常体来确定救援井与事故井套管的相对距离。
对于目前常规的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探测的方案来说,在救援井的近距离跟随阶段,由于测量范围大且事故井与救援井相距较近,瞬变电磁信号所覆盖的事故井套管范围较大,被测事故井套管不再是点目标,由此可知,将事故井作为点目标的传统探测模型所测得的距离和方位将存在严重偏差,无法准确得到救援井与事故井的相对姿态信息,从而不利于救援井近距离的高精度跟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相对姿态的识别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救援井与事故井的近距离探测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对姿态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设置于救援井的收发线圈阵列,在所述收发线圈阵列中,发射线圈处于接收线圈阵列中心;所述方法包括:
以所述发射线圈为对称点,确定关于所述发射线圈对称的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确定处于接收响应一致的接收线圈范围内的事故井部分与所述救援井平行;
否则,以所述发射线圈为中心点,将接收线圈阵列划分为两部分接收线圈;
对于各部分接收线圈,确定是否存在至少一个部分接收线圈内所有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累加值和与所述发射线圈共置的中心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是否一致:
若是,则确定与所述中心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一致的部分接收线圈范围内的事故井部分与所述救援井平行;
否则,则确定所述事故井与所述救援井完全不平行。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对姿态的识别装置,所述装置设置于救援井的收发线圈阵列,在所述收发线圈阵列中,发射线圈处于接收线圈阵列中心;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确定部分,划分部分以及第二确定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部分,配置为以所述发射线圈为对称点,确定关于所述发射线圈对称的接收线圈的接收响应是否一致:以及,
若一致,则确定处于接收响应一致的接收线圈范围内的事故井部分与所述救援井平行;以及,
否则,触发所述划分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56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