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3-(3-呋喃基)丙烯酸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05039.2 | 申请日: | 2019-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80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民;郭新亮;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7/54 | 分类号: | C07D307/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5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呋喃 丙烯酸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药中间体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纳呋拉啡中间体(E)‑3‑(3‑呋喃基)丙烯酸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呋喃的3位取代物和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纳呋拉啡中间体(E)‑3‑(3‑呋喃基)丙烯酸;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反应收率高、所得产品异构纯度高;避免了精制过程和废液的处理过程,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环保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中间体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呋拉啡中间体(E)-3-(3-呋喃基)丙烯酸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又称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简称尿毒症性瘙痒症,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尿毒症患者约有41.9%的患者有瘙痒症状。虽然不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增加患者住院率及远期死亡率。在血液透析间期或透析后症状最为明显。
目前,有关瘙痒的发生主要有两种学说:免疫炎症假说和阿片类物质假说。免疫炎症假说认为,尿毒症瘙痒是一种系统性炎症反应,而非局部皮肤疾病。研究发现,尿毒症瘙痒症患者CD4+Th1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导致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水平均高于无瘙痒症的尿毒症患者。并且瘙痒症的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显著高于无瘙痒症的患者,而两组间IL-4(Th2细胞因子)水平却没有差异。阿片类物质假说认为,尿毒症瘙痒与机体皮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阿片类μ-受体过度表达相关,这是内源性阿片系统紊乱引起的。尿毒症患者血清中β-内啡肽/强啡肽比值的升高可导致μ-受体的过度激活,同时伴随κ-受体的下调。临床研究发现,κ-受体激动剂纳呋拉啡和μ-受体拮抗剂纳曲酮可改善血透患者的瘙痒症状,也进一步证实了内源性阿片系统在瘙痒发生中的作用。
盐酸纳呋拉啡,化学名:(2E)-N-[(5R,6R)-17-(环丙基甲基)-4,5-环氧-3,14-二羟基吗啡喃-6-基]-3-(3-呋喃基)-N-甲基-丙烯酰胺盐酸盐,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临床上用于治疗尿毒症性性皮肤瘙痒,临床应用表明纳呋拉啡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失眠、瞌睡、眩晕和头疼)和胃肠道系统(便秘、恶心和呕吐),所有的不良反应均为暂时的,停药后可恢复。血液学或生命征象/心电图无显著改变。无成瘾性和戒断症状。纳呋拉啡可显著减少身体对吗啡的依赖度。
(E)-3-(3-呋喃基)丙烯酸作为合成纳呋拉菲的关键中间体,直接影响该药品的生产、市场供应和质量问题,其CAS号为39244-10-5,结构式如下:
目前报道的关于(E)-3-(3-呋喃基)丙烯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文献Acta Chem.Scand.,26(7),2982-2985(1972);Tetrahedron Lett.,22(45),4291-4294(1981);Heterocycles,22(8),1747-1757(1984);Chem.Pharm.Bull.,57(1),34-42(2009);Org.Biomol.Chem.,2010,8,5483–5485及专利CN107250110报道了一种经典的合成目标产品的方法:以3-呋喃甲醛为起始物料,和丙二酸在吡啶或吡啶-哌啶的催化条件下经Knoevenagel-Doebner反应制备。但现有技术均采用吡啶做溶剂,对环境压力较大,同时需要经过高温反应较长时间后才能得到目标产品,并且终产品的纯度普遍不高,影响(E)-3-(3-呋喃基)丙烯酸作为药物合成中间体的应用。路线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50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