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米糠结合酚超高压-碱-酸水解分步释放的提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22055.2 | 申请日: | 201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5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芬;张名位;刘磊;董丽红;马永轩;贾栩超;黄菲;白亚娟;陈嘉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33/105 | 分类号: | A23L33/105;A23L5/00;A23L5/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6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米糠 结合 超高压 水解 分步 释放 提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米糠结合酚超高压‑碱‑酸水解分步释放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溶剂浸提去除游离酚的脱脂米糠与蒸馏水混合,真空包装后静置,再进行超高压处理,得到米糠残渣水悬液;将米糠残渣水悬液,转移到试管中,通入氮气条件下,加碱进行水解,离心分离,得上清液和滤渣;取上清液加酸调pH,保存备用;滤渣加酸水解,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调pH;合并碱水解和酸水解后调pH的上清液,加入溶剂进行萃取,萃取液真空浓缩至干,加入甲醇溶解定容,得米糠结合态酚类物质提取液,用于总酚含量测定。该方法可以有效增加米糠等全谷物及其产物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释放,使结合酚含量测定结果更接近其真实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米糠结合酚超高压-碱-酸水解分步释放的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全谷物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全谷物糠麸层富集的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是其发挥健康促进作用的有效活性成分。一项从1994年持续至2005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谷物膳食纤维摄入量能够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水果和蔬菜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则与其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不显著。谷物与其他来源膳食纤维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大量的酚类物质与膳食纤维呈共价结合。研究发现水果蔬菜中只有不足20%的酚类物质以结合态形式存在,而全谷物则高达50~70%。与游离态酚类物质相比,这些共价结合的酚类物质摄入人体后,在上消化道受到膳食纤维等与之共价结合的大分子的保护而保持稳定,进入下消化道后,在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酯酶等的作用下被缓慢分解释放出来,持续为机体提供酚类物质在肠道局部或吸收入血后发挥生物活性。探明全谷物或其糠麸层中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是评价其生物活性的前提。
尽管目前已经有报道通过远红外等分析方法直接测定材料中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的方法,但此类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较低。而将结合态酚类物质与其结合的大分子成分分离出来是进行其含量测定的基础。目前的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分离制备方法有酸水解、碱水解和酶法等。碱水解是现有方法中最适于谷物中结合态酚类物质分离制备的方法。然而,发明人研究团队利用阿魏酸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产生自发荧光的特点,采用荧光显微镜对碱水解制备结合酚后剩余的米糠残渣进行观察,仍可观察到较强的自发荧光,表明在现有的碱水解提取条件下,仍有大量的结合酚不能被释放出来。换言之,采用现有的碱水解方法所测定的谷物中结合酚的含量低于其实际含量,造成了对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的低估。
因此,建立一种能够更有效释放谷物中结合态酚类物质、提高其提取效率的制备方法,对于准确分析全谷物及其糠麸层,以及相关产品的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评价其营养健康价值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谷物结合态酚类物质分析测定方法因为结合酚释放不完全导致测定结果较实际结果偏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米糠结合酚超高压-碱-酸水解分步释放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增加米糠等全谷物及其产物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水解释放,从而缩小测定结果与实际含量的差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米糠结合酚超高压-碱-酸水解分步释放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溶剂浸提去除脱脂米糠中的游离酚,得到去除游离酚的米糠残渣;
(2)将去除游离酚的米糠残渣与蒸馏水进行混合,真空包装后,静置,再进行超高压处理,得到米糠残渣水悬液;
(3)将米糠残渣水悬液,转移到试管中,通入氮气条件下,加碱进行水解,离心分离,得上清液和滤渣;取上清液加酸调pH,保存备用;
(4)取步骤(3)中滤渣加酸进行水解,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调pH;
(5)合并碱水解和酸水解后调pH的上清液,加入溶剂进行萃取,萃取液真空浓缩至干,加入甲醇溶解定容,得米糠结合态酚类物质提取液,用于总酚含量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20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