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DPF上下游动态温度变化的碳加载量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5910.3 | 申请日: | 201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2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仇滔;丁梦竹;雷艳;刘显武;王乙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F01N11/00;F01N3/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dpf 下游 动态 温度 变化 加载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DPF上下游动态温度变化来计算碳加载量的方法。根据积碳量增加会导致DPF催化箱内流动阻力增加,因此在催化箱内气体平均流速降低,导致催化箱入口上游温度到下游温度的传递时间将增长。同时,积碳会附着在载体表面,导致气体跟催化箱的换热过程发生变化,所以催化箱上下游温度在动态工况下的变化与积碳量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根据积碳量与动态温度之间的相关规律,提出在发动机转速或者负荷发生改变的动态工况条件下,采集上下游温度变化过程信息,应用动态温度变化来计算DPF催化箱中的积碳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DPF上下游动态温度变化的碳加载量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2018年6月22日,我国通过了《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六阶段)》,预计在2019年7月1日实施。为了满足未来的排放标准,国内厂家大多采用了DOC+DPF+SCR的主流技术路线。其中,DPF是柴油机PM处理的最主要技术。
DPF由于碳的累积,会导致堵塞。虽然DPF再生被动再生为主,但是必须具有主动再生能力。当碳加载量较少时,不能实现DPF的完全再生,燃油消耗大;当碳加载量过多时,由于再生温度峰值较高,导致DPF过滤通道壁面损坏。
如何精确估算DPF碳加载量是安全可靠再生DPF的关键。DPF碳加载量可以通过压差监测法来计算,基于DPF载体上积碳量越大,导致背压越高,因此碳加载量与DPF前后压差存在相关性。但是,实际发动机排气温度较高,缺少耐高温的压力传感器,只能使用低温压力传感器,连接压力传感器的上下游管路在降温同时,滤除动态压力,只能测量上下游静压差。压差监测法只有在DPF积碳量很大时,才能够监测出来。
DPF碳加载量能够通过模型来计算,包括通过柴油机的燃烧来预估形成的碳量,通过DOC中氮氧化物的量来计算DPF中连续再生的碳量。但是,模型中包含燃烧和化学反应,存在温度影响较大,累计误差较大,模型精度不够等问题,最终标定的工作量大,难度大。
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精确估算DPF碳加载量,急需一种使用传感器来直接有效表征积碳量的方法。
发明内容
由于压差监测和模型计算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DPF上下游动态温度变化的碳加载量计算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S1: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来定义工况,转速或负荷发生改变,则工况发生变化。其中负荷由油门踏板位置或者由来自发动机上的喷油比例决定。
S2:采用DPF催化箱到发动机之间,靠近DPF侧布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为DPF上游温度。在DPF与大气侧靠近DPF布置一个温度传感器,为下游温度。
S3:当工况变化时,记录上游温度和下游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取上游温度温度跳变5%和95%对应的时刻,两个时刻对应的为上游温度动态变化时间差;取下游温度温度跳变5%和95%对应的时刻,两个时刻对应的为下游动态温度变化时间差。下游动态温度变化时间差减去上游动态温度变化时间差,即为该工况变化对应的温度滞后量。
S4:通过加载不同积碳量,在相同变化工况条件下进行试验,获得积碳量与温度滞后量的加载关系。选择下游动态温度变化的时间差为变量,依据温度滞后量与积碳量的关系,可以得出积碳量。
S5:在实际控制中,根据转速和负荷,判断工况变化模式和对应的动态温度滞后量,并根据S4做出来的温度滞后量和积碳量的关系,计算当前DPF的积碳量。
测量方法的原理是其特征为,DPF中积碳的产生会导致气体流动阻力的增加,气体从DPF上游流动到下游时,气体流速发生变化,上游温度传递到下游温度的时间发生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59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