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污泥和建筑垃圾的免烧陶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47722.2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1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万暑;吴超凡;张继森;欧阳添资;李行;罗丽;黄倩;龙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云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28/14;C04B38/00;C04B38/08;B28B1/00;B28B11/24;B28B17/02;B28C5/00;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地址: | 41021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建筑垃圾 免烧陶粒 制备 陶粒 二次污染 技术困难 矿渣微粉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污泥陶粒 煅烧设备 传统的 烧结式 水玻璃 珍珠岩 质量份 石膏 微粉 造粒 制坯 砖混 煅烧 生产工艺 城市发展 养护 水泥 缓解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污泥和建筑垃圾的免烧陶粒及制备方法,以质量份数计,所述免烧陶粒组成包括:污泥20~30份,砖混微粉20~40份,矿渣微粉10~30份,水泥10~20份,石膏0~4份,珍珠岩0~4份,氢氧化钙0~8份,水玻璃0~4份,氢氧化钠0~2份,水6~12份;制备方法包括干燥、搅拌混合、初制坯、造粒、养护等步骤/本发明工艺与传统的烧结式工艺相比具有较多优势,污泥可不需处理,直接用于陶粒生产,降低陶粒成本和技术困难;生产工艺简单,无需大型煅烧设备,且不会产生因煅烧污泥陶粒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现象,有利于大量消纳污泥和建筑垃圾,缓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造成的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污泥和建筑垃圾的免烧陶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截至2016年3月,我国已建约4千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7亿m3/d,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是污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我国每年产生4000万吨市政污泥,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市政污泥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以上。2015年住建部调查显示,我国对污泥的最终处置,堆肥农用约展44%,陆地填埋约占31%,其他处置约占25%,而很多采取了处置形式的,并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处置。《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县城达到70%,建制镇达到50%。另外,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20亿吨以上,其中砖块、瓦砾、混凝土块、渣土约占80%。从存量来看,过去50年,中国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这在未来50年大都会转化成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1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90%以上利用率。
污泥再生利用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重要举措,而现阶段研究较多的是将污泥用于作烧结砖和烧结陶粒,在这方面虽有一定效果,但并未进一步推广。主要原因是烧结工艺要求高,成本较大,且高温生产时会产生大量毒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健康,增大了这项技术运用的困难。另外,近年来我国建筑垃圾增量逐年上涨,我国建筑垃圾一个显著特点是黏土砖和瓷片占主要部分,而纯混凝土块占比小。怎样再生利用污泥和以砖渣为主的建筑垃圾,缓解污泥和建筑垃圾对城市建设和环保所造成的压力,又降低再生产品生产成本和工艺难度,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综合利用污泥和建筑垃圾,采用免烧工艺生产陶粒,彻底解决烧结陶粒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证陶粒质量。有效缓解污泥和建筑垃圾对城市建设和环保所造成的压力,又有效降低再生产品生产成本和工艺难度,真正做到变废为宝,提高城市固废利用率和环境质量,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含污泥和建筑垃圾为主要成分的免烧陶粒,所述免烧陶粒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混合而成:
污泥20~30份,
砖混微粉20~40份,
矿渣微粉10~30份,
水泥10~20份,
石膏0~4份,
珍珠岩0~4份,
氢氧化钙0~8份,
水玻璃0~4份,
氢氧化钠0~2份,
水6~12份;
所述污泥含水率大于80%;所述砖混微粉粒径为0~4.75mm,比表面积大于200m2/kg;
所述矿渣微粉的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所述珍珠岩细度为100目以下;所述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氢氧化钠纯度达99%以上;所述水玻璃为液态,质量分数为30%~34%,水玻璃模数为3.0~3.3;所述氢氧化钙为粉末状,纯度99%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云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云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477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赤泥3D打印碱激发胶凝材料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