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的阿霉素荧光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58213.X | 申请日: | 2019-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4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邓豪华;黄开源;彭花萍;何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纳米团簇 阿霉素 二硫苏糖醇 羧化壳聚糖 荧光检测 检测 特异性相互作用 光致电子转移 特异性强 灵敏度 荧光 猝灭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的阿霉素荧光检测方法。其利用金纳米团簇与阿霉素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后发生强烈光致电子转移,导致金纳米团簇的荧光发生猝灭,从而实现阿霉素的测定。阿霉素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5~2μmol/L,最低检测限为0.005μmol/L。该检测新方法所用的金纳米团簇制备简便易得,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荧光材料,提供一种新型阿霉素(多柔比星)快速及超灵敏的检测方法,属于分析化学和纳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阿霉素是蒽醌类化合物,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乳腺癌等的治疗。虽然阿霉素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药物,但它的治疗指数低,长期用药或者剂量稍大便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
许多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质谱、电化学方法等,都被报道可用于阿霉素的检测。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某些缺陷,比如昂贵的仪器和有毒的试剂,复杂的前处理过程,重现性差,以及响应时间长等。因此,开发简单、准确、灵敏、快速测定阿霉素的方法相当重要。
金纳米团簇(gold nanoclusters, AuNCs)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其具有尺寸小、无毒、水溶性好、光稳定性好、Stokes位移大、比表面积大、制备条件温和、表面易于修饰以及荧光性质随尺寸可调等突出优点,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检测、纳米标记、医学成像和光电子学等领域。
本发明以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荧光材料作为荧光探针,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敏的阿霉素检测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的阿霉素荧光检测方法。其中包括利用阿霉素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之间强烈的光致电子转移作用,猝灭金纳米团簇的荧光,实现对阿霉素快速、灵敏检测,并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为了实现上述检测方法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的阿霉素荧光检测方法,其特征是利用金纳米团簇与阿霉素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后发生强烈光致电子转移,导致金纳米团簇的荧光发生猝灭,从而实现阿霉素的测定;所述的金纳米团簇由以下步骤制成的:将1 mL浓度为0.4 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1.6 mL浓度为20 mg/mL氯金酸预先混合,而后加入7.4 mL浓度为50 mg/mL羧化壳聚糖溶液和10 mL浓度为0.1 mol/L的二硫苏糖醇溶液,摇匀后置于37℃水浴锅中恒温反应8小时得到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将反应后的金纳米团簇用截留分子量3500的透析袋在双蒸水中透析24小时,得到纯化后的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
所述的一种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的阿霉素荧光检测方法,其特征是能根据荧光光谱的最大发射波长645 nm处的荧光强度来判断阿霉素的浓度。
所述的一种基于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的阿霉素荧光检测方法,其特征阿霉素的测定步骤如下:取0.1 mL羧化壳聚糖/二硫苏糖醇-金纳米团簇溶液加入到1.9 mL含不同浓度阿霉素的浓度为20 mmol/L,pH=6.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混合均匀;反应结束后测定其在645 nm处的激发波长为285 nm的荧光强度值F;根据空白荧光强度值F0与含有阿霉素的荧光强度F的比值(F0/F)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定量;阿霉素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5~2 μmol/L,最低检测限为0.005 μ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未经福建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82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