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增雨去除细颗粒预测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61676.1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8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强;冯琦;王敦球;廖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西安研创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9 | 代理人: | 杨凤娟 |
地址: | 541006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去除 颗粒 预测 模型 | ||
1.一种人工增雨去除细颗粒的预测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建立步骤如下:
(1)、降雨清除多分散气溶胶理论模型的建立:
(1.1)、模型公式的建立:
按照云下雨洗理论,降雨清除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控制方程表示如下:
式中c(t)为t时刻的气溶胶质量浓度,μg/m3;Λ代表降雨清除系数(s-1);
假定降雨清除系数Λ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则公式1的解为:
c(t)=c0exp(-Λt) (公式2)
式中c0为降雨清洗开始时大气中的气溶胶质量浓度,μg/m3;t为以降水清洗开始时计算的清洗时间,s;
从方程公式2可以看出,要得到大气中气溶胶质量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降雨清除系数Λ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多分散气溶胶的降雨清除系数Λ,通过如下公式求得:
式中Dp和dp分别表示雨滴和颗粒物的直径,μm;n(Dp)表示雨滴尺度谱的数量浓度分布函数,1/(m3·μm);n(dp)表示气溶胶尺度谱的数浓度分布函数,1/(m3·μm);V(Dp)表示雨滴的终端沉降速度,m/s;E(Dp,dp)表示雨滴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公式3表明,通常影响降雨清除系数的因素包括雨滴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雨滴终端沉降速度、雨滴和气溶胶粒径谱分布函数;
(1.2)、雨滴对气溶胶的捕集效率E(Dp,dp)的求取:
式中各参数定义如下:
这里Ddiff为粒子扩散系数;St为粒子Stokes数;τ为粒子特征时间;μa/μw为水-气动力学粘度比;
公式4的第一项代表布朗扩散,第二项代表拦截,第三项代表惯性碰撞;第三项仅在St大于St*才有效;
(1.3)、雨滴终端沉降速度V(Dp)的求取:
采用如下公式来预测雨滴终端沉降速度,即:
V(Dp)=4854Dpexp(-1.95Dp) (公式5)
(1.4)、雨滴数尺度谱分布n(Dp)的求取:
n(Dp)=n0exp(-ψDp) (公式6)
式中,n0=8×1031/(m3·mm),斜率因子ψ=4.1I-0.21,其中,I是降雨强度,mm/h;此处的n(Dp)的单位为1/(m3·mm),Dp的单位为mm;
对不同性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降水,雨滴谱会有所不同,然而,马歇尔-帕尔默指数分布对中纬度大陆稳定性降雨一般可以得到接近实况的结果;因此,现采用该指数分布来给出雨滴谱分布,并且雨滴的直径范围取为0.2-5.8mm;
(1.5)、气溶胶尺度谱分布n(dp)的求取:
已有的研究都表明大气气溶胶尺度分布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并且气溶胶尺度谱分布可以看做是三种对数正态分布的叠加,这种复合型对数正态形式的谱分布函数如下:
式中,Ni代表第i种分布的颗粒物总数量,Ri代表第i种分布的几何平均半径,σi代表第i种分布的几何标准差,它们的取值确定了气溶胶的谱形状和气溶胶粒子粒径分布的范围大小;
现采用公式7来表示气溶胶的尺度谱分布,得城市气溶胶质量浓度与粒径谱分布函数的转化关系,见下式:
式中,Mpm代表气溶胶质量浓度,Cj为采用的粒径间隔,Cpm与气溶胶粒径范围有关,根据对研究地区的采样观测发现该研究地区的气溶胶质量浓度约为1.7g/cm3,现采用此值作为气溶胶的密度;另外,在研究模拟计算时,将气溶胶以0.001μm为间隔进行划分;
基于以上分析,现通过公式8将气溶胶质量浓度转化为数浓度粒径谱分布、并通过式公式6、公式5、公式4和公式3分别得到雨滴尺度谱分布、雨滴终端沉降速度、雨滴对气溶胶的捕集效率和降雨对多分散气溶胶的清除系数,最终通过公式2获得气溶胶质量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规律;
为了解决公式3的二重积分计算,现采用矩形算法,同时,假定粒径相同或相近的气溶胶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动力学行为,这些气溶胶能在数值估算中用适当数量的虚拟气溶胶所代表,即每颗虚拟气溶胶具有一定数目的权值,以代表相应数目的实际气溶胶,这样,就建立起降雨对多分散气溶胶的清除预测模型,以模拟气溶胶质量浓度c(t)随降雨强度及时间的变化规律;
(2)、降雨清除多分散气溶胶模型修正与验证
选择验证地区,并于验证地区在2016年~2018年观测期内,仅统计分析数据有效且连续降雨超过4小时的降雨事件,得:
Λ=(ln(c0)-ln(c(t))/t (公式9)
式中的参数可参见公式2的说明;
根据公式9及2016年4月12日降雨对细颗粒的清除情况,可得降雨对细颗粒的清除系数为3.0×10-5s-1;并且看出,2016年4月12日12:00到17:00的这段降雨,其平均降雨强度为0.9mm/h;
根据建好的降雨清除多分散气溶胶预测模型,估计2016年4月12日降雨对细颗粒的清除;模型中公式4的参数Ta取为273.15K,μa取1.72×10-5pa·s,μw取1.792×10-3pa·s,ρa取1.29kg/m3,λ取为6.53×108m;
将模型计算得到的清除系数带入公式2,即可得出细颗粒在0.9mm/h降雨强度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采用上述的方法,可求在2016年~2018年观测期内,连续降雨超过4小时的实测降雨清除系数和模拟降雨清除系数;降雨清除系数模型计算值和实测计算值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如下:
Λs=1.59×10-5+0.61Λm,R2=0.7(公式10)
因此,验证地区降雨对细颗粒范围粒子的清除系数模型计算值可以通过式公式10来进行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增雨去除细颗粒的预测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2016年4月12日12:00-17:00时段风速的平均值±标准差为1.2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167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