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非线性弹性抗冲击限位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64864.X | 申请日: | 201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7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邱中辉;庞学佳;何建元;张超;潘宏伟;刘洪达;孙景国;张馨;季晨;孙彦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轮机装置 限位器 垂向 非线性弹性 爆炸冲击 挠性连接 弹性轴 抗冲击 衬套 燃气轮机 限位器底座 底部钢板 碟型弹簧 水平限位 限位衬套 限位垫片 限位套筒 线性弹性 中心螺杆 抗拉伸 上盖 套筒 限位 舰船 应用 | ||
一种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非线性弹性抗冲击限位器,它涉及燃气轮机领域,主要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燃气轮机装置垂向、横向及纵向的抗水下爆炸冲击限制位移、保护弹性轴及挠性连接的问题,本发明中的装置主要包括它包括限位器上盖、水平上部限位套筒、水平上部线性弹性套筒、水平外限位衬套、限位抗拉伸衬套、限位器底座、底部钢板、垂向抗冲网、限位垫片、中心螺杆、碟型弹簧、两个水平限位衬套,本发明主要应用于舰船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垂向、横向和纵向的抗水下爆炸冲击限制位移、保护弹性轴及挠性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轮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非线性弹性抗冲击限位器。
背景技术
随着舰船作战对燃气轮机抗冲击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需要燃气轮机装置在远场非接触及近场接触爆炸冲击作用下,仍能保持和迅速恢复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按照军标规定,燃气轮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等级属于A级设备,设备的性能在冲击前后应无显著变化,且不造成其它破坏。爆炸冲击作用下将导致动静结构碰摩、叶片断裂、燃机附件结构断裂等故。随着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转变,舰船燃机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工况条件越来越恶劣,舰船燃机面临更为复杂和严酷的海上特殊自然环境和作战环境的挑战。
新型隔离系统限位器即要求燃气轮机装置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影响隔振性能的要求,又要在冲击载荷条件下限制冲击位移,满足冲击响应的要求,保护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在环境中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在冲击过程中初-中期阶段,燃气轮机减振器通过橡胶主体结构进行减振并吸收初始的冲击载荷能量,承担燃气轮机隔离系统变形的的主要缓冲,随着冲击能量的累积,在初始的小变形范围后,采用限位器来限制燃气轮机装置冲击位移,保护连接结构,影响燃气轮机装置垂向、横向及纵向的加速度响应及位移响应;因此该新型限位器在小振幅条件下刚度较小以满足减振要求;其非线性弹性元件材料特性是弹性力随变形增加而呈现非线性增加,具有较大的阻尼和耗能特性,在初始阶段刚度特性较小不影响隔振性能,为隔离系统变形中-后期阶段提供非线性较大的弹性-阻尼冲击缓冲反力,限制最大位移。在垂向、横向及纵向不同冲击能量载荷条件下多种复合弹性与阻尼元件逐级起作用,吸收损耗冲击能量。在设计上要求垂向、横向及纵向同时起到限位作用,并且结构空间受限制,需要调整弹性冲击元件的非线性刚性和阻尼性能,以达到限制燃气轮机三向冲击响应和冲击位移的指标。针对此特点进行燃气轮机装置非线性弹性抗冲击限位器的发明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燃气轮机装置垂向、横向及纵向的抗水下爆炸冲击限制位移、保护弹性轴及挠性连接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非线性弹性抗冲击限位器。
一种推进型燃气轮机装置非线性弹性抗冲击限位器,它包括限位器上盖、水平上部限位套筒、水平上部线性弹性套筒、水平外限位衬套、限位抗拉伸衬套、限位器底座、底部钢板、垂向抗冲网、限位垫片、中心螺杆、碟型弹簧、连接轴和两个水平限位衬套;
所述限位器上盖为圆桶型,限位器上盖顶板内表面的中心处设有一号圆柱形凸起,一号圆柱形凸起内部设有与一号圆柱形凸起同轴的一号螺纹孔,限位器上盖的内壁下部设有一个圆柱空腔,且圆柱空腔的底面与限位器上盖的开口面水平设置;
所述限位器底座为长方体,限位器底座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二号圆柱形凸起,二号圆柱形凸起的内部设有与二号圆柱形凸起同轴的圆柱形空腔,圆柱形空腔的内壁上设有环状凸起,圆柱形空腔的底部中心处设有一个一号通孔;
所述中心螺杆非螺纹端的下表面中心处设有六角盲孔;
所述限位抗拉伸衬套为圆柱形结构,且在限位抗拉伸衬套上表面设有一个三号圆柱形凸起,限位抗拉伸衬套内部设有阶梯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48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尼器、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安装方法
- 下一篇:地铁隔震用粘滞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