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车辆及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4646.4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1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仲尾优;鉾井耕司;高桥庆光;内田义宏;古田一树;六本木一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天 |
主分类号: | B60W20/10 | 分类号: | B60W20/10;B60W10/06;B60W10/08;B60W10/2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杜雨;苏卉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车辆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车辆(1)具备:发动机(11)、电动发电机(14)、蓄电池(50)及ECU(100)。ECU(100)算出表示因蓄电池(50)内的盐浓度的不均衡而引起的蓄电池(50)的劣化的进展程度的评价值ΣD,在通过评价值ΣD评价为蓄电池(50)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执行提高蓄电池(50)的目标SOC的高速劣化抑制控制。ECU(100)在执行高速劣化抑制控制中的情况下,在伴随着电动发电机(14)的发电而实际SOC上升时,也提高目标SOC。提高后的目标SOC低于上升后的实际SOC。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混合动力车辆及其控制方法,更确切而言,涉及用于抑制在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的二次电池中产生的高速劣化的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当伴随着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而使二次电池的电极体内的盐浓度分布产生了不均衡时,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上升。这样的因盐浓度的分布不均衡而引起的内部电阻的上升与构成二次电池的材料的年久老化相区分而被称为“高速劣化”。
通常,在二次电池的SOC(State Of Charge:剩余电量)较低的区域中,与SOC较高的区域相比,负极的膨胀、收缩增大,在电极体内电解液容易流动。这样一来,在电极体内容易产生盐浓度差,其结果是,有可能促进高速劣化。
日本特开2016-182022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控制:算出表示高速劣化的进展程度的评价值,当评价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时,提高二次电池的SOC的控制目标(以下,也记载为“目标SOC”)。根据该控制,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以下,也记载为“实际SOC”)追随于目标SOC而上升,能够避免低SOC区域的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因此能抑制高速劣化。以下,将通过提高二次电池的目标SOC来抑制二次电池的高速劣化的控制也称为“高速劣化抑制控制”(或者,有时也简称为“劣化抑制控制”)。
发明内容
作为在高速劣化抑制控制的执行期间会发生的状况的一例,可想到由于混合动力车辆开下长坡而实际SOC上升并超过目标SOC的状况。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着眼于在这样的状况下会产生以下的课题。
在持续进行下坡行驶的情况下,伴随着电动机的发电(再生发电)而在二次电池中回收了充分的电力量,所以使用者会期待在下坡行驶结束后,也进行一定程度的EV行驶(使发动机停止而仅通过电动机的行驶)。
然而,当执行了高速劣化抑制控制时,与未执行高速劣化抑制控制的情况相比,二次电池的实际SOC与目标SOC之差减小目标SOC被提高的量。例如,在以追随于下坡行驶引起的实际SOC的上升而提高了目标SOC的情况下,在下坡行驶结束后实际SOC下降时,实际SOC立即低于目标SOC,为了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而发动机工作。这样一来,尽管通过下坡行驶进行了再生发电,但是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几乎不进行EV行驶而发动机工作这样的不适感。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是在搭载有二次电池的混合动力车辆中,抑制伴随着执行高速劣化抑制控制而产生的不适感的产生。
(1)本公开的一方案的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发动机、电动机、二次电池及控制装置。电动机构成为消耗电力而产生车辆驱动力,并能够进行基于发动机的工作的发电及伴随于混合动力车辆的行驶的再生发电。在二次电池与电动机之间交换电力。控制装置算出表示因二次电池内的盐浓度的不均衡而引起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的进展程度的评价值,在根据评价值评价为二次电池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执行提高二次电池的SOC的目标值即目标SOC的劣化抑制控制。控制装置在处于执行劣化抑制控制的期间的情况下,在二次电池的实际的SOC即实际SOC伴随着电动机的发电而上升时也提高目标SOC。提高后的目标SOC低于上升后的实际SOC。
(2)控制装置在执行劣化抑制控制的期间以预定的运算周期算出实际SOC及目标SOC。在各运算周期中,目标SOC的提高量小于比实际SOC的上升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天,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46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