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淬火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8058.8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3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卡斯滕·布里克;塞巴斯蒂安·德鲁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波尔希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F28F9/22;F28F27/00;F22B1/18;C07C4/04;C07C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周晓娜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级热交换器 三级热交换器 淬火系统 供应管 降液管 提升管 蒸汽包 给水 初级热交换器 给水排水管 气体进料管 热交换器 双重操作 裂化炉 配置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采用液态和气态原料的裂化炉进行处理的设备的淬火系统,其包括初级热交换器或PQE(10)和/或次级热交换器或SQE(11)和/或三级热交换器或TQE(12),其中,TLX‑D双重热交换器或TLX‑D(26)被布置并配置为三级热交换器用于双重操作,TLX‑D(26)通过TLX‑D气体进料管(24)串联连接到TLX次级热交换器或者TLX22,TLX‑D(26)通过TLX‑D给水排水管(34)和TLX‑D提升管(46)和TLX‑D降液管(38)连接到与给水供应管(49)连接的蒸汽包(59),TLX22通过TLX降液管(52)和TLX提升管(57)连接到与给水供应管(49)连接的蒸汽包(5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淬火系统和一种用于采用液态和气态原料的裂化炉的淬火系统的处理过程,该系统包括初级热交换器和/或次级热交换器和/或三级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有多种原料需要在裂化炉中进一步加工以用于在乙烯炉中进行操作,乙烯炉也称为裂化炉。其中,这种原料是石脑油,也称为液态原料(液体进料),或者气体,也称为具有高乙烯含量的气态原料(气体进料)。两种原料在裂化炉中加热至高温,随后立即用淬火系统冷却,淬火系统也简称为QS。
淬火系统或QS需要具有特殊构造,这取决于原料,因为原料的物理性质是不同的。气体作为原料可以比液态原料较大程度的向下冷却,例如,气体可从900℃冷却到150℃,液态原料可从大约900℃冷却到350℃,因为气体的冷凝仅在明显较低的温度下开始。
因此,用于气体进料模式的淬火系统往往通常包括初级热交换器(简称为PQE)和/或次级热交换器(简称为SQE)和/或三级热交换器(简称为TQE)。
用于液体进料模式的淬火系统仅包括串联连接的PQE和/或SQE。通常用作给水预热器或锅炉给水预热器的TQE没有安装在这样的布置中,其中PQE和SQE各自作为蒸发器连接并且也如此操作。
下面进一步参考如下的附图,其解释用于气体进料模式的淬火系统的操作模式下的可能的冷却器布置的示例。
下面同样进一步参考如下的附图,其解释用于液体进料模式的淬火系统的操作模式下的可能的冷却器布置的示例。
DE 10 2014 018 261 A1作为现有技术被提及。
下面进一步参考如下的附图,其解释另一个的一种已经使用的裂化炉的处理过程的示例,其为操作模式为气体进料模式和液体进料模式的淬火系统。
为了能够操作使用液态以及气态两种原料的淬火系统,必须安装PQE和/或SQE和/或TQE。在液体进料操作模式的情况下,应通过旁路的方式避开气体侧的TQE。
通过根据如下附图解释的现有技术中用于气体进料和液体进料的淬火系统的当前操作模式,其是通过这种旁路回路进行的。气体进料操作的情况下,设置在TQE进气管前面的进气阀打开,关闭设置在TQE旁路中的旁路阀。在液体进料操作的情况下,进气阀关闭,旁路阀打开。
现有技术中,用于气体进料和液体进料操作模式的淬火系统的使用布置的缺点在于,这种具有旁路控制的布置需要非常大的空间并因此导致高成本,除此之外,这种技术布置和操作模式不能充分满足为这种淬火系统在可靠性、易于维修和易于维护方面的设定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淬火系统和一种用于采用液态和气态原料的裂化炉的淬火系统的处理过程,其在可靠性和成本方面改进了对技术设备和操作模式的高要求,并保证了在必要的维修和维护工作方面的简单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波尔希克有限公司,未经波尔希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80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联合换热系统及热联合换热方法
- 下一篇:一种余热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