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碳纤维生产用干燥装置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191809.X 申请日: 2019-03-14
公开(公告)号: CN109990571A 公开(公告)日: 2019-07-09
发明(设计)人: 崔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 英鸿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F26B3/28 分类号: F26B3/28;F26B13/08;F26B21/04;F26B23/00;F26B25/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01707 天津市武清区豆张庄乡世***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干燥空腔 主风管 隔板 循环风管 干燥段 预热风 辊筒 壳体 高强度碳纤维 垂直贯通 干燥装置 回风风机 预热空腔 底端 伸入 恒定 干燥出口 干燥处理 干燥入口 干燥效率 辊筒两端 换热方式 碳纤维束 温度保持 系统效率 循环风机 转动连接 出风口 回风口 加热管 新风管 预加热 预热段 风阀 生产
【说明书】:

一种高强度碳纤维生产用干燥装置,包括壳体、干燥入口、干燥出口、隔板、预热段辊筒、干燥段辊筒、加热管、回风口、回风风机、主风管、预热风管、循环风管、新风管、循环风机、出风口、风阀;隔板与壳体一侧形成预热空腔,隔板与壳体另一侧形成干燥空腔,干燥段辊筒设置于干燥空腔内,干燥段辊筒两端与干燥空腔转动连接;主风管设置于回风风机顶端;预热风管顶端与主风管一端垂直贯通连接,预热风管底端伸入预热空腔内;循环风管顶端与主风管中端垂直贯通连接,循环风管底端伸入干燥空腔内。本发明在干燥前对碳纤维束进行预加热干燥处理,干燥采用多种换热方式,干燥空腔温度保持恒定,装置干燥效率显著,系统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强度碳纤维生产用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

碳纤维加工过程中对高强度碳纤维的碳化加工工序为放卷、预氧化、炭化、表面处理、上浆、开纤定型、干燥、收卷等工序。碳纤维加工需要对碳纤维干燥的目的在于,将已上浆的碳纤维丝束中的水分进行高温烘干,使水分蒸发后,树脂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膜,增加了碳纤维丝束的集束性,减少了碳纤维表面的毛躁程度提高了光洁度,同时提高了碳纤维丝束表面的光洁度,增加了碳纤维的硬度。

现有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发明专利号为“CN201310573150.7”,专利名称为“一种碳纤维干燥炉”的专利,现有技术中如在如下技术缺陷:(1)碳纤维丝束在干燥装置内的回路较少,导致碳纤维丝束在干燥装置内停留时间短,干燥效率低,效果不明显。(2)因碳纤维丝束需从干燥装置一端进入,由干燥装置另一端穿出,干燥装置密封性较差,装置内部的热量不易聚集,易产生热量的流失,导致,装置的节能效率较低;干燥腔内的温度不稳定,不易控制干燥装置的设定温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碳纤维生产用干燥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强度碳纤维生产用干燥装置,包括壳体、干燥入口、干燥出口、隔板、预热段辊筒、干燥段辊筒、加热管、回风口、回风风机、主风管、预热风管、循环风管、新风管、循环风机、出风口、风阀;所述壳体呈长方体形状,为中空结构;所述干燥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所述干燥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另一侧;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隔板上设有传递口,所述隔板与壳体一侧形成预热空腔,所述预热空腔两侧外壁设有预热空腔排气孔;所述预热段辊筒设置于所述预热空腔内部,所述预热段辊筒两端与所述预热空腔转动连接;所述隔板与壳体另一侧形成干燥空腔,所述干燥段辊筒设置于所述干燥空腔内,所述干燥段辊筒两端与所述干燥空腔转动连接;所述加热管设置于所述干燥空腔内顶端和底端;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干燥空腔顶端一侧,所述回风风机设置于所述回风口顶端,且通过紧固件实现与回风口固定连接;所述主风管设置于所述回风风机顶端,所述主风管呈“L”形结构;所述预热风管顶端与所述主风管一端垂直贯通连接,所述预热风管底端贯穿所述预热空腔顶端,伸入预热空腔内;所述循环风管顶端与所述主风管中端垂直贯通连接,所述循环风管底端贯穿所述干燥空腔顶端,伸入干燥空腔内;所述新风管与循环风管顶端一侧贯通连接;所述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循环风管底端一侧;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循环风机一侧,且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循环风机固定连接;所述风阀设置于所述预热风管、循环风管顶端。

进一步的,每侧所述预热空腔排气孔数量为十六个,每个所述预热空腔排气孔呈腰型孔结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鸿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鸿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18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