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9697.2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8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殷俊龙;徐纯亮;王丽婷;王红日;蒋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2D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瞿卫军;王莹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杠 导流 板结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设置于车辆前面的下部区域,包括: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以及肋,设置在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上并且从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向上延伸以与下前防撞梁的下前防撞梁吸能盒配合连接,其中肋上设置有钩形结构,下前防撞梁吸能盒上设置有开口,钩形结构卡住开口以形成肋与下前防撞梁吸能盒的配合连接。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简单,成本低,通过在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的肋上成形钩形结构,从而保证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前的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位于前保险杠底部区域,是车辆前保险杠总成中的主要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空气动力学要求并吸收碰撞时的能量。下前防撞梁也位于车辆前面的下部区域,主要用于吸收碰撞时的能量,以有利保护行人的安全。
以驾驶员为基准,驾驶员的前方为x向、驾驶员的左侧为y向并且驾驶员的上方为z向,x方向即为车身横向,y方向为车身纵向。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量从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传输到下前防撞梁,为了是能量能够有效流通,在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和下前防撞梁之间要有z向重叠,以很好的传递撞击的能量,使撞击对车辆的损害减到最少。
一般地,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并且由于安装容差以及保险杠自身的塌落,使得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减小,从而影响能量的吸收性能。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延长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上的肋的高度来保证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这样在实际状态下z向重叠减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证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重叠。然而,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上的加强筋的高度的增加会增加部件的重量,使得车辆本身的重量增加。因此,需要一种可解决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质量轻便、能够在改进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的同时不会增加任何多余的费用的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同时满足确保导流板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且不显著增加车辆重量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结构简单、质量轻便、能够在改进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的同时不会增加任何多余的费用的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同时满足确保导流板与下前防撞梁之间的z向重叠,且不显著增加车辆重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设置于车辆前面的下部区域,包括: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以及肋,设置在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上并且从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向上延伸以与下前防撞梁的下前防撞梁吸能盒配合连接,其中肋上设置有钩形结构,下前防撞梁吸能盒上设置有开口,钩形结构卡住开口以形成肋与下前防撞梁吸能盒的配合连接。
其中,钩形结构包括从肋向后延伸的多个侧翼以及从多个侧翼向下延伸的卡钩,其中侧翼与卡钩从下前防撞梁吸能盒的开口伸入下前防撞梁吸能盒内部并且卡钩钩住下前防撞梁吸能盒内侧的下表面。
其中,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还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分别与肋和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本体固定连接。
其中,多个侧翼互相平行,并且卡钩分别设置在多个侧翼上的每一个上。
其中,多个侧翼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优选,卡钩的下边缘呈波浪状,并且卡钩的尾端的高度高于卡钩的前端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96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