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褐变保鲜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6880.0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4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洪丽萍;汪文华;何恩铭;田淼;洪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B7/154 | 分类号: | A23B7/154 |
代理公司: | 厦门创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32 | 代理人: | 王凤玲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鲜剂 防褐变 鲜切 马铃薯 食品加工技术领域 柠檬酸 马铃薯加工 脱氢乙酸钠 乙酰水杨酸 质量百分比 促进作用 加工产品 丙酸钙 货架期 有效地 原有的 贮藏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褐变保鲜剂及其应用,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防褐变保鲜剂包括0.05%~0.1%的乙酰水杨酸、0.2%~0.4%的柠檬酸、0.2%~0.5%的丙酸钙、0.02%~0.15%的脱氢乙酸钠以及98.85%~99.53%的水。从而可有效地延长了马铃薯鲜切加工产品的贮藏时间及货架期,同时又保持了鲜切马铃薯原有的风味及营养,对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褐变保鲜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马铃薯作为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优质的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受消费者喜欢,马铃薯鲜切加工产品更因其洁净、可即食或可即用于烹饪的方便性而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马铃薯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由酶催化的酶促褐变,同时还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引发一系列生理和感官变化,造成变色、变味、变质、软化等现象,使外观品质及营养价值大大降低,从而失去商业价值。在马铃薯加工生产中,酶促褐变是制约鲜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生理因素,而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是缩短鲜切马铃薯产品货架期的病理因素,因而对于马铃薯鲜切加工产业来说防褐变保鲜是非常重要的。
马铃薯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切分后组织完整性被破坏,膜受到伤害后,多酚氧化酶(PPO)被激活,将器官或组织的酚类物质氧化为醌,醌再经非酶促聚合,形成褐色物质,而产生褐变,失去新鲜产品的特征。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反应物:多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氧;消除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有效防止褐变。多酚类物质作为反应底物是难以彻底消除的;去除氧气虽然可以阻止褐变的发生,但是当再次接触到氧气的时候褐变发生得更剧烈;防止褐变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目前研究中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有低温冷藏、热处理、气调包装贮藏、超声、高压、辐照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很好地应用于马铃薯鲜切加工生产,例如鲜切马铃薯采用热钝化灭酶后,热处理时间难以控制,不仅使鲜切马铃薯组织变软,而且也会引起鲜切马铃薯营养物质的流失;而气调贮藏鲜切马铃薯则过程过于繁琐,设备投资过高。化学方法中使用的防褐变保鲜剂,有些是基于漂白作用原理且对人体有较大的副作用,如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有些虽无毒但抗褐变效果一般且对鲜切马铃薯原有的风味破坏较大,如氯化钠。目前真正可应用于生产上的既安全无毒又能保持鲜切马铃薯原有风味的有效防褐变保鲜方法很少。
因此,目前鲜切马铃薯防褐变保鲜剂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通过对马铃薯鲜切加工过程防褐变及保鲜的研究,针对解决鲜切马铃薯褐变问题进行了大量实验,从而得到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褐变保鲜剂,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防褐变保鲜剂包括0.05%~0.1%的乙酰水杨酸、0.2%~0.4%的柠檬酸、0.2%~0.5%的丙酸钙、0.02%~0.15%的脱氢乙酸钠以及98.85%~99.53%的水。
根据本发明的防褐变保鲜剂,在以乙酰水杨酸、柠檬酸为褐变抑制剂的基础上,加以丙酸钙、脱氢乙酸钠为防腐保鲜剂,二者结合使用的防褐变保鲜剂,既达到极佳的褐变抑制效果,同时对鲜切马铃薯抗菌保鲜也有很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延长了鲜切加工马铃薯的贮藏保存期和上市货架期。并且,所述防褐变保鲜剂既安全无毒,且对贮藏期间马铃薯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也没有影响。本发明所采用的乙酰水杨酸、柠檬酸、丙酸钙、脱氢乙酸钠,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既适合企业的生产加工,也适合普通个人使用。另外,该发明较好地解决了马铃薯鲜切加工过程的防褐变及保鲜问题,对于鲜切马铃薯的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防褐变保鲜剂,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未经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68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