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焊点定位方法及焊点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7049.7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8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东;张同虎;刘川;杨子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0 | 分类号: | B23K31/00;B23K37/00;H01M50/516;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哈达;王程 |
地址: | 401331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点定位方法及焊点定位装置。其中,焊点定位方法包括:获取待焊工件的第一图像,根据第一图像,提取待焊工件的识别信息;根据待焊工件的识别信息以及预设的对应关系,获取与识别信息对应的第二焊点坐标和第二特征点坐标;根据第一图像获取第一图像上的第一特征点坐标;根据第一特征点坐标和第二特征点坐标对第二焊点坐标进行修正得到第一焊点坐标;根据第一焊点坐标识别所述待焊工件的焊点。上述焊点定位方法,通过预先使用视觉定位机构采集待焊工件的第一图像,可获取第一图像上的焊点坐标,为后续焊接机构调节焊点坐标提供了依据。采用视觉定位机构可精确定位,提高了焊点定位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定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焊点定位方法及焊点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通常新能源汽车采用锂电池为汽车供电。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锂电池的容量要求越大。目前大容量的锂电池由多个电池模块组成,每个电池模块包括若干个小的圆柱形电芯和固定圆柱形电芯的支架。每个圆柱形电芯的正极与正极连接在一起,负极与负极连接在一起,同时电芯的负极通过铝丝焊接到负极汇流排上并通过所述负极汇流排电连接。
通常,当圆柱电芯负极与铝丝焊接时,多利用电池模块支架上的特征点进行定位。由于圆柱电芯的边沿位置与铝丝焊接时对焊点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通过此定位方式进行焊接对支架设计精度要求较高,支架的制造成本较高,同时定位精准度受过程装配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焊点定位方式对支架精度要求高,支架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焊点定位方法及焊点定位装置。
一种焊点定位方法,包括:
获取待焊工件的第一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图像,提取所述待焊工件的识别信息;
根据所述待焊工件的识别信息以及预设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识别信息对应的第二焊点坐标和第二特征点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所述第一图像上的第一特征点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特征点坐标和所述第二特征点坐标对所述第二焊点坐标进行修正得到第一焊点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焊点坐标识别所述待焊工件的焊点。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焊点定位方法,通过先获取待焊工件的第二焊点坐标和第二特征点坐标,然后获取待焊工件在不同位置下的第一特征点坐标,根据第一特征点坐标与第二特征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对第二焊点坐标进行修正,得到第一焊点坐标,第一焊点坐标即为焊接工位下的焊点坐标。因此焊接机构可根据第一焊点坐标识别焊点的位置并进行焊接。通过软件方法实现焊点的精确定位,可靠性高,避免采用支架进行定位,降低了支架的工艺精度,也降低了支架的制备成本。
一种焊点定位装置,包括:
焊接机构,用于获取待焊工件的第一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获取待焊工件的识别信息,并根据预设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焊工件的识别信息,获取与所述识别信息对应的第二焊点坐标和第二特征点坐标;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获取第一特征点坐标;根据所述第一特征点坐标和所述第二特征点坐标对所述第二焊点坐标进行修正得到第一焊点坐标;根据所述第一焊点坐标识别所述待焊工件的焊点。
上述焊点定位装置,通过视觉定位机构采集待焊工件的第一图像,并计算出第一图像上待焊工件的第一特征点坐标和第一焊点坐标,视觉定位机构定位精度高,因此可精确识别待焊工件上的焊点的位置,提高焊接的可靠性。视觉定位机构将第一焊点坐标和第一特征点坐标发送至焊接机构后,焊接机构首先识别在第二工位下特征点的第二特征点坐标,然后根据第一特征点坐标和第二特征点坐标的变换关系对第一焊点坐标进行坐标转换,进而可以得到第二工位下的第二焊点坐标。本实施例提供的焊点定位装置定位精度高,焊接可靠性高。避免采用定位支架进行定位,降低了定位直接的制备工艺精度,降低了制作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70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银不锈钢复合板的连接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蜗舌倒角处高强度过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