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8004.1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5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丁克;丁健;李姗;谢华;陆小云;耿美玉;任小梅;童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9/6506 | 分类号: | C07F9/6506;C07F9/6558;C07F9/6561;A61P35/00;A61P35/02;A61K31/675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银凤;万志香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嘧啶类化合物 非小细胞肺癌 小分子抑制剂 耐药突变 有效抑制 激酶 第三代 应用 诱发 肿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应用,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如I所示。该类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EGFR蛋白激酶耐药突变体(如EGFRT790M和EGFRT790M/C797S)的活性,并可以克服现有第三代选择性EGFRT790M小分子抑制剂Osimertinib(AZD9291),Olmutinib(HM6171),Rociletinib(CO‑1686)等诱发的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病人的临床耐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基于对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关键分子通过化学或生物学手段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靶向治疗的特点为:特异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较轻;联合应用时,它可加强传统化疗、放疗的疗效,减少术后复发。以伊马替尼甲磺酸盐(STI571) (Novartis,2001),吉非替尼(ZD1839)(AstraZeneca,2003),厄罗替尼(OSI774)(Genentech and OSIP,2004),索拉菲尼对甲苯磺酸盐(Bay 43-9006)(Bayer and Onyx,2005),舒尼替尼苹果酸盐(SU11248)(Pfizer,2006)以及达沙替尼(BMS-354825)(Bristol-Myers Squibb, 2006)为代表的靶向药物为肿瘤化疗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肿瘤靶向治疗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肿瘤靶向治疗的出现已对传统给药观念和模式构成冲击,例如,因毒副作用小靶向药物在I期临床试验中往往无法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和最大耐受剂量;用靶向治疗药物时无需用最大耐受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疗效。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一种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调控了细胞的增殖,存活,粘连,迁移与分化。EGFR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度活化或持续活化,比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大约6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过量表达,对EGFR的抑制能显著提高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并且,2003~2004年上市的EGFR小分子抑制剂药物Gefitinib和Erlotinib,已经被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一步明确了EGFR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靶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未经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80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