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焊接工艺生产线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8511.5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7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丁刚强;邓小琳;韦乐侠;粟鸿光;覃建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B23K37/02;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工位 焊接工艺 作业区 搬运机器人 焊接机器人 人工操作区 焊接工位 焊接效率 有效减少 两排 焊接 搬运 节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接工艺生产线,其包括作业区和人工操作区,人工操作区设于作业区的外侧;作业区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搬运机器人和至少三个作业工位,作业工位包括设有焊接机器人的焊接工位,所述焊接机器人用于对位于焊接工位的工件进行焊接;各作业工位呈至少两排设置,且搬运机器人能够通过旋转以实现各作业工位之间工件的搬运。该焊接工艺生产线能够提高工件的焊接效率、节约人力并可有效减少总体占地面积、提高场地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焊接工艺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如全框式汽车前副车架类工件的焊接,往往需要多处或多种类焊接,因此,用于焊接此类工件的焊接生产线设有多个焊接平台,在各焊接平台通过焊接机器人对工件进行焊接操作,而工件在各焊接平台之间的搬运则需要人工操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同时,由于工件重量较大,搬运困难且整体焊接效率低,并且由于工件焊接后,温度较高,人工操作时可能会发生烫伤操作人员的风险,若待工件冷却后再进行搬运,则焊接效率将大大降低。
为减少人力操作,则将各焊接平台呈直线布置,并设置轨道通过工业机器人在轨道上往复运动以实现各焊接平台之间工件的搬运,但此种设置使得轨道运动副的磨损较大、故障率高且由于轨道的存在,使得该焊接生产线占地面积大、适用性差。
因此,如何提高工件的焊接效率,节约人力并可减少总体占地面积以提高场地的适用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焊接工艺生产线,能够提高工件的焊接效率、节约人力并可有效减少总体占地面积、提高场地的适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焊接工艺生产线,其包括作业区和人工操作区,所述人工操作区设于所述作业区的外侧;所述作业区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搬运机器人和至少三个作业工位,所述作业工位包括设有焊接机器人的焊接工位,所述焊接机器人用于对位于所述焊接工位的工件进行焊接;各所述作业工位呈至少两排设置,且所述搬运机器人能够通过旋转以实现各所述作业工位之间工件的搬运。
各作业工位之间的工件的搬运均通过搬运机器人实现,相应的,搬运机器人设有与工件相适配的抓具,该抓具用于抓取工件,各焊接工位的工件焊接均通过焊接机器人实现,可减少人工操作,节省劳动力,并可避免由于工件温度过高而对操作人员造成烫伤的风险,提高安全性,并且,人工操作区设于作业区的外侧,就是说,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在作业区的外侧,可有效提高人工操作的安全性。
各搬运机器人的位置固定,无需设置轨道,避免了由于运动副的存在而产生故障,同时,各焊接工位呈至少两排设置,相对于传统的将各焊接工位呈一排直线布置的方案来说,可有效缩短总体布局长度,进而减小占地面积,适用性好。
作业工位至少设有三个,其中至少一个是焊接工位,具体的作业工位的种类、数量以及焊接工位的数量在此不做具体要求,可根据工件的实际生产工艺情况进行设定。当焊接工位按两排设置时,两排作业工位之间设置有一排搬运机器人,并且同一排相邻两个焊接工位之间设有一个搬运机器人,以便对各焊接工位之间的工件均能够实现灵活搬运。当作业工位按三排或四排设置时,则需要设置两排搬运机器人,而焊接工位具体的排数和各排焊接工位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场地需要灵活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各搬运机器人本身位置固定,针对不同的工件,通过相应的抓取工具在各作业工位之间搬运工件,也就是说,各搬运机器人本身无需移动,且同一搬运机器人仅需对设于其周向的几个焊接工位的工件进行搬运,针对性强,在搬运轨迹(即该搬运机器人需要在哪些作业工位之间搬运工件)确定后,搬运速度固定,同时,多个作业工位可同时进行作业,多个搬运机器人可同时进行搬运操作,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且稳定。
可选地,所述焊接工位包括回转工作台和两个夹具变位机,两个所述夹具变位机沿径向对称设于所述回转工作台,所述焊接机器人可对位于所述夹具变位机的工件进行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85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