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品接触材料中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27511.X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1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韩陈;孙多志;吴亚平;刘峻;左莹;罗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王佳妮;顾俊超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品 接触 材料 中苯类 化合物 含量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品接触材料中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采用N,N‑二基乙酰胺为溶剂溶解试样,得到14种苯类化合物的提取液,然后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提取液进行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本发明采用离子监测进行定性确证、定量测定,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采用顶空法,直接进样分析,操作简单快速,避免了消耗大量溶剂,污染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接触材料中14种苯类化合物(苯、甲苯、乙苯、苯乙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1,2,3-三甲苯、正丙苯、1,2,4-三甲苯、仲丁苯、正丁苯和1,3,5-三甲苯)含量的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食品生产流通销售体系中,食品接触材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之为食品的“外衣”,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食品接触材料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材料中苯类化合物残留过高而引起这些苯系物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会引起中毒对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产生损害,严重者会引起白血病等疾病。因此,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产品中14种苯类化合物(苯、甲苯、乙苯、苯乙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1,2,3-三甲苯、正丙苯、1,2,4-三甲苯、仲丁苯、正丁苯和1,3,5-三甲苯)的测试方法,对研究和提高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刘钊等在理化检验(化学分册)上发表了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包装用复合塑料膜中17种有机溶剂残留量,其中,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和邻二甲苯;顶空平衡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和30min,选用DB-FFAP毛细管色谱柱(60m×0.25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17种有机溶剂在18min内能完全分离;17种有机溶剂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测定下限(10S/N)在0.0020~0.004mg·m-2之间。该方法虽然可以测定复合塑料膜中的7种苯系物,但是其采样量取一定面积的复合膜袋,不适用于有较大厚度的食品接触材料;而且所用时间长达18min,另有部分苯类化合物类型未见文献述及,该气相色谱难以对14种苯类化合物进行准确的定性确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国内尚无食品接触塑料中14种苯类化合物含量的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产品中14种苯类溶剂的测试方法,样品前处理操作简单,可以节省溶剂,对研究和提高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准确、灵敏的定性定量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塑料)中14种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食品接触材料中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N,N-二基乙酰胺为溶剂溶解试样,得到14种苯类化合物的提取液,然后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提取液进行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
所述的14种苯类化合物为苯、甲苯、乙苯、苯乙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1,2,3-三甲苯、正丙苯、1,2,4-三甲苯、仲丁苯、正丁苯和1,3,5-三甲苯。
再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食品接触材料中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试样置于顶空瓶中,准确加入1~10mL提取剂,密闭摇匀,在20~40℃下溶解0.5~10h,得到提取液;
(2)取步骤(1)得到的提取液注入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提取液中的14种苯类化合物及其峰面积,按照标准工作曲线计算得到试样中14种苯类化合物的含量。
其中:所述的提取剂为N,N-二基乙酰胺;所述试样与提取剂的料液比为:1g试样:1~10mL提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未经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75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