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刹车连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28134.1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1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曾全佑;吴柏廷;林苑婷;萧富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L3/02 | 分类号: | B62L3/02;B62L3/08;B62L1/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于磊;陈曦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刹车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其结构包括一摆臂、入力组件、第一出力组件、杠杆比调变机构、第二出力组件。摆臂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入力组件销连接于摆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当入力组件提供一输入力时,摆臂沿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于第一端的第一出力组件,对应输入力产生一第一输出力。杠杆比调变机构滑动地连接至第二端,对应输入力产生一调变力,使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摆动。第二出力组件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因应输入力、第一输出力以及调变力产生第二输出力,其中第二输出力与第一输出力呈一非线性关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刹车系统,尤指一种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刹车连动系统。
背景技术
刹车系统是一种令交通工具从前进中减速或停止下来的制动系统,透过使车辆车轮的转动减慢来停车。传统的两轮车辆受限于两个车轮的运动,一旦在刹车过程中不慎发生不当作动,除了可能会大幅延长刹车距离外,更可能导致轮胎因完全死锁而侧滑,进而使车身失去平衡而发生倾倒的意外,严重危害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为强化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并避免车辆使用者不当操作前后轮刹车系统,目前市场遂有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刹车系统,透过单一把手的动作同时启动前后轮的刹车装置,使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以一固定比例分别作用于前轮与后轮。
然而由于车辆惯性前移的效应会随着整体车辆的刹车力增加而越趋明显,若仅以一固定比例的刹车力作用于前轮与后轮,并无法使行进中的车辆自行进中平顺地停止下来。况且,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连动,更无法避免使用者不当的操作而造成前轮提早死锁或初始刹车力过大,进而使车辆在刹车的过程中发生偏移或倾倒。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有效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于启动后轮刹车力后方才启动前轮刹车力,且配合车辆惯性前移效应提供非线性比例变化的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透过单一把手操作,即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符合安全规范的减速度。其中利用单一把手操作连动杠杆比调变机构中至少一调变杆件作用,确保前后轮刹车力正确分配,使后轮刹车力与前轮刹车力的比例变化呈一非线性的关系变化,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适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此外,其结构精简、成本合理且安装容易。杠杆比调变机构中至少一杆件的作动机制,更提升前后轮刹车力的比例变化范围,利于整体结构的微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透过按压单一把手操作连动杠杆比调变机构的启动延迟组件,使后轮刹车机构先制动进行刹车。于紧急刹车或湿滑路面刹车时,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后轮刹车机构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前轮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此外,前轮刹车机构若失效,后轮刹车机构仍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
为达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其结构包括摆臂、入力组件、第一出力组件、杠杆比调变机构以及第二出力组件。摆臂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彼此相对。入力组件销连接至摆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当入力组件提供一输入力时,摆臂沿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第一出力组件销连接至摆臂的第一端,对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产生一第一输出力。杠杆比调变机构滑动地连接至摆臂的第二端,对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产生一调变力,使摆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摆动。第二出力组件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因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第一输出力以及调变力产生一第二输出力,其中第二输出力与第一输出力的比例,随着输入力的变化,呈一非线性的关系变化。
于一实施例中,刹车连动系统还包括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摆臂与杠杆比调变机构容置于容置空间,且杠杆比调变机构设置于壳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81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