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成对电极反应制备ε-己内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1662.0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8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杜旺明;刘释水;钱向阳;李俊平;陈长生;边新建;王锐;黎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3/25 | 分类号: | C25B3/25;C25B3/29;C25B3/03;C25B3/05;C25B3/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对 电极 反应 制备 内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对电极制备ε‑己内酯的方法,包括,在电解槽的阳极发生Kolbe偶联反应,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将己二酸二酯还原成6‑羟基己二酸酯,6‑羟基己二酸酯在电解条件下自发环化生成ε‑己内酯。本发明为ε‑己内酯提供了一种绿色、安全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氧酸危险性大、流程复杂等缺点。成对电极提高了电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对电极反应制备ε-己内酯的方法,属于有机电化学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ε-己内酯单体是一个很有用的化学中间体,开环后得到的己内酯衍生物如己内酯改性多元醇、己内酯丙烯酸单体,可以用来生产高性能PU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等。ε-己内酯还可以作为一种强溶剂,溶解许多聚合物树脂,对一些难溶的树脂表现很好的溶解力。
ε-己内酯或与其他单体共聚所得到的聚己内酯(PCL)及其共聚物,是一类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且可生物降解,在生物医学工程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如医用缝合线、骨修复、人工软骨等。还可用于生产降解塑料制品,如包装材料和一次性餐具等。用其制成的纤维具有透气性和高强度、高弹性,穿着舒适,制成运动服非常受欢迎。
目前ε-己内酯大部分采用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制备,反应方程式如下:
反应需要以过氧羧酸为氧化剂,常用的过氧酸有三氟过氧乙酸、间氯过氧苯甲酸、过氧甲酸、过氧乙酸和过氧丙酸等,工业上使用过氧乙酸或过氧丙酸氧化路线。过氧乙酸可以由乙酸在氧化剂下制得,也可以由乙酸和双氧水在催化剂下制备。水的存在会导致ε–己内酯发生水解,从而降低产物的选择性和产率,并且增加后续分离难度,因此要求制得的过氧酸中的含水量尽可能低。
专利CN103570667报道了采用丙酸为溶剂,固体酸为催化剂,使用酯类溶剂脱水,加入双氧水制备过氧丙酸,继而氧化环己酮制得ε-己内酯的工艺,环己酮转化率>90%,ε-己内酯选择性>95%。采用过氧酸或双氧水为氧化剂,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因这类物质活性很高,自身容易分解,瞬间放热量很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而且乙酸易发生设备腐蚀,对材质要求很高,导致生产成本升高。
专利US8217186报道了6-羟基己酸酯环化制备ε-己内酯的工艺路线。己二酸甲酯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中,以Cu/Ni/Mo/γ-Al2O3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210-220℃,反应压力为12-16MPa,加氢还原得到1,6-己二醇和ε-己内酯的混合物,进一步分离得到ε-己内酯。由于同时产生两种物质,因此ε-己内酯收率较低。由于氢气的极度易燃和爆炸风险,加氢反应往往伴随着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为了提高选择性和转化率,加氢反应一般在高压下进行,这需要高压反应釜等一系列耐高压装备,不仅会增加设备投资,还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高压反应还存在氢气泄露的风险。
以上可以看出,以环己酮为原料制备ε-己内酯存在安全风险高、设备投资高等缺点;以己二酸为原料经由6-羟基己酸酯制备ε-己内酯的路线存在分离工序多、能耗大、收率低等弊端。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制备ε-己内酯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对电极反应制备ε-己内酯的新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成对电极反应制备ε-己内酯的新方法:在电解槽的阴极将己二酸二酯还原为6-羟基己二酸酯,后者在电解条件下自发环化生成ε-己内酯。在阳极发生羧酸盐的Kolbe偶联反应,两者独立发生,互不影响。反应方程式如下:
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16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