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3080.6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2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萍;王云阁;刘靖宝;张军;刘大亮;池永清;田秀刚;高杰;王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2C38/14;C21D8/02;C21D1/2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陈丽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冷轧 钢板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钢板化学成分组成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C:0.20~0.23%,Si:1.20~1.40%,Mn:1.90~2.10%,P≤0.020%,S≤0.008%,Als:0.50~0.70%,Nb:0.025~0.040%,Ti:0.020~0.030%,N≤0.005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生产方法包括炼钢、连铸、热轧、酸轧、一次连续退火、二次连续退火、平整工序。本发明成分设计采用中碳、高硅、高锰,Nb、Ti微合金化,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并匹配相应的热轧、酸轧、连退工艺,获得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兼具高强度和优良的塑性,适于制作汽车防撞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板材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为适应汽车工业低能耗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趋势,汽车生产厂家和钢铁企业积极致力于车身轻量化设计和汽车用高强钢的开发。
目前,抗拉强度在980MPa以上级别的高强钢通常采用双相或复相的组织调控方式,成分设计主要采用较高碳加微合金元素,此类钢板的延伸率通常不足15%,但为适应冷成形加工要求,需要在保持抗拉强度980MPa以上的基础上,将延伸率提高至20%以上。这对传统的组织设计思路以及连续退火工艺来说实施困难。
因此通过合适的冶炼成分设计以及热轧、冷轧和连续退火工艺研究,开发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使钢板兼具高强度和优良的塑性,适于制作汽车防撞部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该发明通过成分设计并匹配相应的热轧、酸轧、连退工艺,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所述钢板化学成分组成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C:0.20~0.23%,Si:1.20~1.40%,Mn:1.90~2.10%,P≤0.020%,S≤0.008%,Als:0.50~0.70%,Nb:0.025~0.040%,Ti:0.020~0.030%,N≤0.005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所述钢板厚度为1.0~2.0mm。
本发明所述钢板力学性能:屈服强度≥600MPa,抗拉强度≥980MPa,延伸率A80≥20%,强塑积≥20GPa。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炼钢、连铸、热轧、酸轧、一次连续退火、二次连续退火、平整工序;所述热轧工序,将板坯加热至1250~1300℃,板坯在炉时间190~230min;精轧开轧温度为1070~1100℃,终轧温度为870~900℃,卷取温度为670~700℃。
本发明所述一次连续退火工序,均热段温度控制在850~870℃,均热时间80~200s,缓冷段冷速2~6℃/s,缓冷结束温度800~820℃,快冷段冷速35~85℃/s,快冷结束温度270~290℃,时效段温度250~270℃。
本发明所述二次连续退火工序,均热段温度控制在780~820℃,均热时间80~200s,缓冷段冷速6~15℃/s,缓冷结束温度660~700℃,快冷段冷速20~50℃/s,快冷结束温度350~370℃,时效段温度330~350℃。
本发明所述酸轧工序,酸轧压下率≥55%,酸液温度80~90℃,冷轧板厚度1.0~2.0mm。
本发明所述平整工序,平整延伸率控制在0.5~0.8%。
本发明超高强塑积冷轧钢板产品标准参考GB/T 20564.9;产品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参考GB/T 2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未经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30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