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7093.0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4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丁刚;吴海一;郭文;刘玮;王翔宇;吕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73 | 分类号: | A01K61/73;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混养 组合 人工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和藻类附着基,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和从上至下平行排列的多层方形的网片,所述网片为正方形的不锈钢丝网,其中不锈钢钢丝的直径为0.4cm,网眼大小为4cm×4cm,所述网片的四角处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网片为3层且从上至下面积依次增大,位于表层的网片上固定有1个藻类附着基,位于中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4个藻类附着基,位于底层的网片上固定有不多于9个藻类附着基;所述藻类附着基为圆柱状,所述藻类附着基为混凝土材质,其是由沙和水泥按照比例1:3混合制成,沙的粒径为0.5mm,所述藻类附着基上开设有两个穿孔,两个穿孔对称地设置在藻类附着基的轴心两侧,利用两个穿孔采用尼龙绳将藻类附着基绑缚在网片上;位于表层的网片的规格为25cm×25cm,位于中层的网片的规格为50cm×50cm,位于底层的网片规格为75cm×75cm;所述穿孔的直径为1cm,两个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为50cm;所述支撑杆为火镀三角铁,所述网片与支撑杆焊接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组合型人工礁,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附着基的直径为20cm,厚度为3cm。
4.一种适于藻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海藻附着
利用藻类附着基进行海藻幼苗采集、附着和培育,培育海藻幼苗至一定规格后,将藻类附着基固定于支撑框架上进行组装;
(2)投放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型人工礁
将步骤(1)组装好的组合型人工礁投放至海水中,相邻的组合型人工礁之间的间距为2~4m,并在组合型人工礁上固定明显标志物;
(3)藻、鱼控比投放
按照海藻数量:恋礁型鱼类数量的比例为430:1,向每组组合型人工礁投放恋礁型鱼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培育海藻幼苗至高度大于4cm、密度大于1株/cm2后,将藻类附着基固定于支撑框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组合型人工礁的投放水层选用较浅水层,要求水深≤8m、透明度≥2m、水流速度≤0.5m/s。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藻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海藻为马尾藻类,所述海藻为海黍子或铜藻;所述恋礁型鱼类为大泷六线鱼或许氏平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709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